冶金炼铁工高级工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用喷吹量调剂炉温的热滞后与高炉大小,强化程度及高度上的热分布无关(×)2.>在低硅区,用[C]来判断炉温高低比用[Si]判断更准确。
(√)3.>酸性球团矿或烧结矿中硫主要为CaSO4,自熔性烧结矿还有Cas。
(√)4.>在一定冶炼条件下,造反适宜的风口面积和和度是确定下部合理送风制度的中心环节(√)5.>煤粉的燃烧分为加热、燃烧两个阶段。
(×)6.>生矿中最易还原的是褐铁矿。
(√)7.>打水空料线时,高炉炉顶温度控制在大于500℃,小于700℃。
(×)8.>高炉内直接还原温度开始在高于570℃。
(×)9.>锰氧化物还原顺序为MnO3→Mn2O3→MnO→Mn(×)10.>铁矿石的软化性是指铁矿石软化温度和软化区间两个方面。
(√)11.>有些矿石脉石成分中含有TiO2,但它可用一般方法选别,对冶炼过程影响不大。
(×)12.>决定矿石质量的因素是它的化学成分。
(×)13.酸性球团矿或烧结矿中硫主要为CaSO4,自熔性烧结矿还有CaO (×)14.>水温差测量规定中,炉基温度不能超过380℃。
(×)15.>作为还原剂的碳素消耗来讲,直接还原要比间接还原消耗的碳素要多。
(×)16.>铸造铁是由含[Si]<1.25%的Fe、Mn、S、P、O等组成的合金。
(×)17.>正常条件下,钟式布料提高料线则料峰靠近炉墙。
(×)18.>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选择适宜的风口面积和风口长度是合理送风制度的中心环节。
(√)19.>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高炉风温越高,越利于顺行。
(×)20.>在炉内800℃区域中以间接还原为主。
(×)21.>在高炉冶炼条件下,Al2O3比MgO更易还原。
(√)22.>在高炉内能脱去90%以上的磷。
(×)23.>在风口回旋区外围有一层厚约100mm~200mm的焦炭疏松层叫中间层。
(√)24.>在低硅区,用[C]来判断炉温高低比用[Si]判断更准确。
(√)25.>在成渣过程中形成的融着带才叫软熔带。
(×)26.>元素分析是分析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硫的发热量。
(×)27.>有些矿石脉石成分中含有TiO2,但它可用一般方法选别,对冶炼过程影响不大。
(×)28.>用喷吹煤粉量调剂炉温不如用风温和湿分调剂见效迅速。
(√)29.>用喷吹量调剂炉温的热滞后与高炉大小,强化程度及高度上的热分布无关。
(×)30.>用焦粉完全代替熟料粉,叫碳素炮泥。
(√)31.>沿高炉高度上炉料的水当量是不变的。
(×)32.>一般富氧1.0%时,可增加喷煤率3%。
(×)33.一般富氧 1.0%,可提高理论燃烧温度35°~45°,增加喷煤率40%(√34.>一般风口上方炉料下降最快,中心次之,炉墙最慢。
(×)35.>铁氧化物的还原速度取决于扩散速度和化学反应速度。
(√)36.>铁矿石的软化性是指铁矿石软化温度和软化区间两个方面。
(√)37.>铁矿石的粒度太小,影响高炉内料柱的透气性,使煤气上升阻力增大,不利高炉顺行,所以铁矿石的粒度越大越好。
(×)38.>铁矿石的还原性是指矿石被还原气体CO和H2还原的难易程度。
(√)39.>铁口中心线在正常生产时,与设计中心线偏差不大于100mm。
(×)40.>铁口是否正常主要反映在泥包是否坚固和完整上。
(√)41.>铁的氧化物与氧的亲合力大,分解压力就小。
(√)42.>碳素的气化反应与焦碳的反应性有关。
(√)43.>熟料比增加10%,焦比下降10kg。
(√)44.>生铁渗碳过程分液态渗碳和炉缸内渗碳。
(×)45.>生铁的形成过程主要是渗碳过程。
(√)46.>生铁的含硅量标志炉温,主要依据是铁[Si]与渣温成线性关系。
(√47.>生矿中最易还原的是褐铁矿。
(√48.>生产中控制料速快慢的主要方法是风量,加风提高料速。
(√49.>烧结矿品位越高越好,粉末越少越好。
(√50.>烧结矿和球团矿的还原性比天然矿的还原性要差。
(×51.>烧结矿的形成机理是凝固的液相和矿粉颗粒粘结成块。
(√52.>上下渣比是衡量上渣放得好坏的标志。
( √53.>沙洗冷却壁,一般选用硬度大的石英砂。
(√54.>熔化温度指的是炉渣粘度温度曲线的转折点温度。
(×55.>熔化温度就是炉渣自由流动的温度。
(×56.>热制度只能用生铁[Si]含量来代表。
(×57.>热震破坏是炉腹受侵蚀的原因之一。
(√58.>热风炉烘炉时,烟道温度不得超过400℃。
( ×59.>影响燃烧带的大小的因素中,鼓风动能的作用最大。
(√60.>批重对炉料分布的影响是所有装料制度参数中最重要的。
(√61.>批重的三个不同的特征区间是激变区、缓变区、微变区。
(√62.>喷吹煤粉的水份规定一般不大于1.0%,最大不超过2.0%。
(√63.>喷吹燃料时,因为渣量减少,故有利于降焦比。
(×64.>炉渣中Al2O3、CaO能减小炉渣粘度。
(×65.>炉渣熔化温度是指炉渣开始自由流动的温度。
(×66.>炉渣的稳定性实质是其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67.>炉渣比重一般是4.0t/m3。
(×68.>炉外脱硫时,每吨铁加曹达灰4kg~6kg时,硫可降低35%~40%。
(√69.>炉瘤按形状可分为单侧的、环形的、桥接的。
(√70.>矿石的粒度影响矿石的还原速度。
(√71.>炉凉时若悬料,应立即进行坐料。
(×72.>炉凉时可适当减风,以控制料速,提高炉温。
(√73.>炉况失常有煤气流分布失常和热制度失常两类。
(√74.>炉喉高度应以控制煤气流分布为宜,一般为4m左右。
(×75.>炉缸堆积严重时应扩大风口面积。
(×76.>喷吹煤粉后,炉内煤气流发生变化,一般是中心气流发展。
(√77.>锰氧化物还原顺序为MnO3→Mn2O3→MnO→Mn。
(×78.>煤粉的燃烧分为加热、燃烧两个阶段。
(×79.>料线一定,炉喉间隙越大,越能促使矿石布在边沿,因而加重边缘疏松中心。
(×80.>炉料下降的速度与炉料间摩擦力、煤气浮力无关。
(×81.>良好的冶金焦应是含固定C量高和灰份高。
(×82.>连续崩料应预防炉凉,应适当补充入炉的焦炭量。
(√83.>利用萤石矿洗炉时应提高渣碱度,保证生铁质量。
(×84.>扩大风口面积等于增大了鼓风能力。
(×85.>球团矿石在炉内的堆角比焦炭的堆角小。
(√86.>矿石的软化温度是矿石在一定的负荷下,加热开始软化变形的温度。
(√87.>矿石的软化温度高,软化温度区间窄时,在炉内就不会过早形成初渣,且成渣带低,有助于改善高炉料柱的透气性。
(√88.>风口带是高炉热能和气体还原剂的发源地和初始煤气流起点。
(√89.>靠近炉墙处煤气通过的越多,炉墙附近的温度就越低。
(×90.>开炉焦比即是充填料的焦比。
(√91.>决定矿石质量的因素是它的化学成份。
(×92.>净煤气处理是指对煤气的驱逐,不包括接收。
(×93.>焦碳的理化性质包括强度和反应性。
(√94.>焦碳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是在不同组实验中完成的。
(×95.>焦炭灰份增加1.0%,焦比升高2.0%,产量下降3.0%。
(√96.>加湿鼓风中在冷风管道上加入一定量水蒸汽,经热风炉后送入高炉。
(√97.>烘高炉时,冷却水通常应为正常时的1/2。
(×98.>合理的装料制度才能达到合理的煤气分布。
(√99.>合理的布料是在保证顺行稳定的基础上达到煤气利用最好,焦比最低。
(√100.>含铁料在炉内熔化和氧进行化学反应后,被还原为铁。
(×101.>海绵铁是铁矿石在高炉炉身部位形成的。
(√102.>工业水设有过滤器,主要是为了过滤胶体物质。
(×103.>各种原料加重边缘的作用由重到轻由:天然矿、球团矿、烧结矿、焦炭。
(×104.>各种物料在炉内的堆角与下落高度无关。
(×105.>高压操作后,风口区燃烧带缩短。
(√106.>当温度大于570℃时,铁氧化物还原顺序为Fe2O3→Fe3O4→FeO→Fe。
(√107.>大料批有利于煤气的充分利用,因此料批越大越好。
(×108.>高炉在封炉期间无需有密封措施。
(×109.>高炉因原燃料供不上,减风20%操作,由于降低了冶强应加重焦炭负荷。
(×110.>高炉休风时,炉顶点火是为了烧掉残余煤气。
(√111.>高炉生产的产品是生铁,副产品是炉渣、煤气和炉尘。
(√112.>高炉偏料时,CO2曲线最高点移向第四点。
(√113.>高炉喷吹煤粉后,炉缸风口燃烧带不变。
(×114.>高炉内直接还原温度开始在高于570℃。
(×115.>高炉内煤气分布为两次分布,即炉缸和炉身分布。
(×116.>高炉高温区内H2还原能力比CO强。
(√117.>高炉煤气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是减少的。
(×118.>高炉煤气比转炉煤气容易中毒。
(×119.>高炉精料的含义:(1)对入炉原料的精加工;(2)采用合理的炉料结构。
(√120.>高炉进行间接还原和直接还原的区域是固定不变的。
(×121.>高炉富氧后,上部热交换区扩大。
(×122.>高炉产生液泛的部位是软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