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语言文化..
2、北京话是一种基础
• • 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等)以北京官话为基 础。尽管如此,北京官话和普通话还有一定的区 别,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北京官话也是一种方言。 北京话属于北京官话的京师片,流传于北京市区。 其实严格来说,北京官话并不等于普通话,而北 京方言则更是与普通话存在不少差异,不过很多 人都认为学习了普通话约等于掌握北京话。 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以北方方言 为基础,以北京音为基准音。最明显的区别:北 京话中存在丰富的方言词,一如其他汉语方言, 但这些方言词不被视为标准普通话中可接受的词 汇而在非北京地区广泛使用。有些北京话的方言 词很容易理解,如“打这儿”(从这里起)、 “放话”(公布消息)、“末了儿”(最后); 有些则不易理解,如“白斋”(吃喝不付钱)、 “跌份”(丢面子,尴尬的)、“棒槌”(门外 汉)和“发小儿”(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北 京话在会话中用词更为简练。相声演员侯宝林的 《北京话》中车夫与顾客之间的一段有关讨价还 价的对话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
根据不同的角度,北京话的加儿话音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 的几类: 1)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语义色彩
如发小儿、老伴儿、家雀儿
三、北京话的破译 1、儿化音
2)表示灵巧、俏皮、诙谐等语义特征
比如北京儿歌中,“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小孩的顽皮在儿话音中有了充 分体现,去掉儿话音灵巧俏皮感全无。
3)带有轻蔑、鄙视、厌恶等感情色彩
•
3、北京话的特点
• 北京话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北京话的 儿化音现象比普通话强得多,语言绵软。 而且还有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老北京居 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辈的不纯粹贬称 为“胡同儿的话”。也经常有人,包括北 京人自己,用“痞”来形容北京话。
二、北京话的历史
1、明清之前
• 北京的历史很长,但是真正北京话的历史 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中国国土广阔, 各地均有方言,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 要,四千年前夏代便产生了“雅言”,不 同时代的“雅言”均不一样,特别是晋代、 宋代两次衣冠南渡,变化尤多,但原则上 都以中原伊洛地区方言为标准,比如金代 的北京人,就以洛阳读书音为正音。
3、土语
• 除了爱说些密码式的土语, 北京人还有说俏皮话的传 统,一张嘴,这俏皮话可 就跟着来了,两口子吵架, 这进来劝架的先来一句: “呦,这怎么话说的,您 这可真是饭馆的菜,老炒 (吵)着呀!”就这一句, 许吵架的两位就都能逗乐 了。
3、争议期
• 在民国时期,北京话的地位曾经存在过 争议。 • 1912年(民国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 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 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 统一会章程8条。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 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 (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 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 京音的分成两派。 • 后来,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 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 • 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 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 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 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 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 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 其土音”。
如老泡儿、傻帽儿
4)某些地名 注:重要地点不能儿化
如灯市口儿、菜市口儿
5)表示幽默,随意,亲切等风格特点
如家里排行老三的一般被称为“三儿”
6)暗示虚化、抽象化的辅助方式和材料
如:“头儿”指的是领导而不是脑袋
2、打招呼
• 北京话确实很好玩儿,有句话说“渴不死 东城,饿不死西城”,说的是北京打招呼 的方式。东城人见面儿第一句话是:“喝 了么您呢?”(北京人有早上喝茶的习惯); 西城人则会说:“吃了么您呢?”论起来, 要真说北京土话,您都不见得明白人家说 什么呢,打个比方,有人冲您说:“瓷器 (器轻声),这哪儿去呀?”听懂了吗?人家 是跟你说,朋友,这是要去什么地方呀? (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那是好朋友的意思)Fra bibliotek2、清中期
• 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宫 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 1728年,雍正设“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话,规 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 不得考秀才。虽然推广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诿,到 嘉庆时,“正音书馆”纷纷关闭,几无孑(jié)遗。 • 1902年,张之洞、张百熙上疏提倡全国使用统一语言, 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 正名为“国语”。
4、新中国
• •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 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 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 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 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 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 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老北京的语言文化
王曼 初一四班
三 北 京 话 的 破 译
二 北 京 话 的 历 史
一 北 京 话 的 简 介
目 录
一.北京话的简介
1、北京话的范围
• 北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 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 子”。 • 狭义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地口音,不包括北京 郊区县的方言。广义的北京话,即北京官话所属 的华北官话覆盖面包括了整个北京市,河北北部、 内蒙古部分地区,广义的华北官话还覆盖东北三 省,也有人称其被北京官话,但这容易引起歧义, 实际上北京官话又称北方官话,明成祖迁都北京 以后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直至清朝雍正年 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 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逐渐取代南 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主流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