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课件


精读细研
上阕: 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
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精读细研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 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 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 的英雄本色。
提升进阶
2.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述。(建议答题 字数:50字左右)
【答案】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感喟;③想 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 矛盾、痛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 生准确细致地结合诗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作者写这首词时,金 兵南犯,朝廷动荡,作者虽归隐田园,但仍心系家国的情怀,所 以写下此词,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对国事的忧虑之情。作 答时重点结合“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等 词句。
背景链接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 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 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 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 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 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不寐”的是将 军也是征夫,流 下的是思念家乡 的泪,更是功业 无成、壮志未酬 的英雄泪!
精读细研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 怎样的景致?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 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精读细研
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 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 念故乡的心情。
整体感知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 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 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精读细研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 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精读细研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 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精读细研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 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狩 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精读细研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 “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 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 “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 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精读细研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 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 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字词检查
字词正音
衡阳(héng ) 千嶂(zhàng) 浊酒(zhuó) 勒( lè ) 羌管(qiāng) 人不寐( mèi )
字词检查 词语解释
塞下: 边界要塞之地。 千嶂: 层峦叠嶂。 征夫: 出征的士兵。
整体感知
渔 家 傲
范 仲 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角连声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字词检查
擎苍( qíng) 酒酣( hān )
字词正音 锦帽貂裘( diāo qiú) 鬓( bìn )
字词检查
词语解释 聊: 姑且,暂且。 黄: 黄犬。 苍: 苍鹰。 千骑: 形容从骑之多。
整体感知
古人说:“三分诗,
七分读。”读是学
习诗歌的最好途径, 读也能反映读者是
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精读细研
参考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 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 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 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课堂小结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 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 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课堂小结

上阕写景





景 抒


下阕抒情
淹 泪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抒发思乡
燕然未勒
提升进阶
1.词的上阕前两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建议答题字 数:50字左右)
【答案】作者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 描绘出秋季作者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 垫。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其作用。解答本题要学会描绘诗歌的 主要内容。“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 斜”的意思是: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 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作者选用“ 秋色”“秋霜”“黄花”“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具体描绘 出自己晚年生活的环境和乐趣,为后文“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 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这一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据此理 解作答即可。
课堂小结
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 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 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课堂小结
本词引用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 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
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 以魏尚自喻,渴望朝廷能 何日遣冯唐 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
作者名片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庆历三年 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 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 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 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精读细研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 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 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 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精读细研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 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 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 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背景链接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 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 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 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 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 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 力。这年十月,他祭常山回来,与同僚出猎, 作此词。这首词,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 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精读细研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 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的雄心壮志。
精读细研
下阕: 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
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 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等十分生 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 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
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随堂检测
衡阳(héng ) 千嶂(zhàng) 浊酒(zhuó) 勒( lè ) 羌管(qiāng) 人不寐( mèi )
提升进阶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① [宋]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 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 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释】①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宋 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书告老, 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表达了自己要杀气报 西北望,射天狼。国的志向。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江 城 子·密 州出 猎
上阕 下阕
出猎 场面
抒发 情怀
借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作 者的少年狂气。
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希望 得到朝廷的重用,能建功立 业。
末一句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 的志向。
随堂检测
1、词的上阙描写__出__猎__(__狩__猎__)__的壮观场面,下阙抒发作者 ___渴__望_被__朝__廷__重_用__,__建__功_立__业__,__杀__敌_为__国______的情怀。 2、描写出猎场面雄壮浩大的句子是:__千__骑__卷__平__岗______。 3、表现作者虽年老仍意气风发的句子是: _亲___射__虎__,___ ,__看__孙__郎______。 4、表现词人决定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_会__挽__雕__弓__如___满__月_,_西___北__望___, __射___天__狼__。 5、表现词人希望再展宏图、建功立业的句子是: ___持__节__云__中____,何___日__遣__冯__唐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