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
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
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彝族云南的彝族约有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
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现约有万人。
白族崇尚白色。
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白族习惯喝烤茶。
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
”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
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
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
“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哈尼族哈尼族现约有人口万人,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两岸的哀牢山区,是云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农耕民族。
哈尼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依山就势,创造了令世界称奇的梯田文化。
长街宴——哈尼村寨的“AA制”每当农历二月的“祭龙”,哈尼族称为“昂玛突”,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街心酒宴”。
届时,每个寨子的各家各户都将自家的饭桌抬到自己寨子的中心,排成犹如长蛇阵一般的宴席,全村男女老幼围坐这长长的宴席,互相请吃,互相祝福。
长街宴具有数百年的历史,集中地体现出依托于梯田农业的哈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
•壮族云南的壮族约有万人,其中80%聚居于云南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壮族女子善纺织,编织的“壮锦”以色彩绚丽和图案精美闻名。
壮族服饰,很能表现壮民族的审美特性。
男子多穿自织青布对襟上衣,下着宽边大裤,以青蓝帕缠头;壮族女子的鞋、帽、胸兜等都用五色丝线绣上栩栩如生的花纹、鸟兽、人物、花卉等图案,色彩十分艳丽。
花街与“红绳示爱”——壮族的婚姻壮家人说:“山歌是第一个媒人。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的歌会,来自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涌向歌街,相互对歌,寻觅配偶。
居住在云南河口一带的壮族青年还用连姻绳的方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
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到女方家迎亲,进门前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自己的“连姻绳”与挡在门口的桌子桌脚上新娘的“连姻绳”系在一起。
以表示终身相爱、永不分离。
•傣族傣族,现约有1万人,是古代来自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百越”族群的后裔。
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
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贝叶经,堪称傣民族的百科全书;而泼水节、孔雀舞、竹楼、统裙,则向世人张扬着这个民族浪漫的情调……月光下的凤尾竹——从“串姑娘”到“拴线礼”傣族青年的恋爱自由,可以通过串姑娘为自己找到意中人。
傣族青年相爱、定情以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一般不会反对。
傣族的婚礼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即把新郎新娘的两颗心拴在一起。
让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
“拴线”仪式一般在女方家的竹楼举行。
•苗族苗族,在云南约有万人。
主要分布于滇东、滇南地区。
苗族没有文字。
他们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
除了酷爱音乐外,苗族还擅长色彩工艺,他们的挑花、刺绣、蜡染声名远播。
苗族女子爱戴银饰,银项圈、银手镯和银发夹……琳琅满目。
因为苗族人深信:银,具有传奇的驱邪神力。
芦笙——苗族的“铜管乐”苗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他们酷爱跳芦笙舞。
芦笙一般用6根长短不一的芦竹管插于木制的斗中而成。
几乎每个寨子都有苗族管弦乐队,还有专供跳舞和吹奏的场所。
每逢节日或婚丧大事,都要吹奏芦笙。
在苗族的农闲季节或田间劳作的时间,你都可以听到那优美的芦笙调。
入夜,小伙子们还为自己所爱的人吹奏小夜曲。
•回族回族,在云南约有万人。
分布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的村寨都有回族的清真寺。
回族的节日多同宗教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主要的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清真寺——回族集会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清真寺是云南回族进行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
云南的清真寺从布局上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分散;二是数量多;三是其规模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云南的旧式清真寺建筑,既保存了伊斯兰教的艺术风格,又有当地其他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还带有浓厚的中国古建筑特点。
•傈僳族傈僳族约有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手不离弩弓,是傈僳族汉子勇武勤劳的写照。
勤劳的傈僳妇女大多身穿麻布长裙,耳戴铜环串,头上以珊瑚为饰,胸前配有用玛瑙、海贝和银币串成的胸饰。
感情深一口闷——傈僳族的“同心酒”傈僳族男女老少都有饮酒的习惯。
在饮酒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喝“同心酒”了。
喝“同心酒”,即两人各用一只手,共端一碗酒,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头碰头,两张嘴一同张口饮酒。
一旦好客的傈僳族兄弟姐妹邀你同他喝“同心酒‘时,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并愿同你建立诚挚的友情。
•拉祜族拉祜族约有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拉祜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习俗全靠民间口耳相传,其创世史诗《牡帕密帕》,长达数千行,内容涉及拉祜族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堪称拉诂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蕴含历史的拉祜族服饰至今在拉祜族女子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女子喜欢缠1丈多长的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穿开岔很高的长袍;衣领周围,岔子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纹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还嵌上雪亮的银泡。
•佤族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中、缅、泰等国均有分布。
中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沧源和西盟等县,现约有3万余人。
佤族崇拜水牛、虎豹、燕子等动物。
甩发舞——佤族女性美的张扬甩发舞是佤族女子显示自己美丽和象征她们已经长大、成熟的舞蹈,纯属女性舞蹈。
佤族女子以长发为美。
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舞蹈。
对对舞伴手拉手转环,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
•纳西族纳西族约有万人。
主要聚居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古称“么些”,是古代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氐羌族群的后裔。
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就创造了自己神秘的象形文字,而他们的音乐更使人想起13世纪忽必烈南征时那悠远的岁月……东巴文——世界上唯一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是纳西族的宗教祭司。
他们书写的经文所使用的文字被称为“东巴文”。
这是一种似图画记事、交流的文字,亦称为“纳西象形文字”,目前,已发现的单字有一千多个。
在古代尼罗河畔及中美洲创造的象形文字,早已被大沙漠或原始森林吞蚀的今天,纳西族社会的东巴们还在用东巴象形文字进行读写,难怪人们惊叹这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
“走婚”——“母系王国”的婚俗居住在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盛行着一种母系家庭的生活方式。
以走访为特征的“阿夏”是摩梭人特有的一种婚姻形式。
男女双方相爱或有了同居的意愿之后,每到夜晚,男到女家夜宿;次晨离开,再回到自己的母系大家庭里。
摩梭人的婚姻关系结合自愿,解除自由,分手之后,男女双方都可以去结交新的阿夏。
•瑶族云南省瑶族约有万人。
主要分布于滇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瑶族信仰“盘瓠神”。
瑶族因其服饰的不同而有多种称呼。
居住于文山的瑶族,因善种蓝靛,着蓝衣而叫“蓝靛瑶”。
而居住于红河一带的瑶族,因其头缠红、白棉线作为饰物而叫“红头瑶”、“白头瑶”。
“度戒”与“牛达”——瑶族男女的“成年礼”云南瑶族男子到16岁,都要举行“度戒”仪式。
届时,在村旁搭一座高约1丈的“云台”。
受戒者端坐其上,在度师诵经求神之后,便由云台上翻滚而下,跌入藤网。
翻云台的涵义与“拟死再生”是很相近的。
瑶族女子长到15岁,便选个日子,由她的女友帮她拔去眉毛,再换掉花帽改包头帕,就算举行了女子成年仪式“牛达”。
“•景颇族景颇族约有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活在亚热带的景颇山上,景颇族的传说和故事表明,景颇族最初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直到约600年前,他们才开始定居于此。
“数家谱” ——景颇族的婚恋习俗景颇族青年男女在相识和恋爱时,要先与对方“数家谱”。
如果不是同姓和同氏族的人,才能考虑恋爱关系。
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仪式。
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以象征将来家业兴旺。
当晚,全寨子的人都要来喝酒、吃饭,大家又唱又跳,往往要欢娱至第二天黎明。
•藏族生活在云南的藏族,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人的后裔,现约有1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信奉藏传佛教。
青稞是藏民族的主食,酥油茶则让人永世不忘,而欢乐的弦子,庄重的锅庄,更让人领略到藏族的能歌善舞。
转经——神秘的宗教朝觐之旅梅里雪山在藏族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迪庆高原落满积雪的弯弯山道上,每时都有香客们手摇经轮,以磕长头的叩拜方式,千里迢迢地走在朝拜梅里雪山的路上。
玛尼堆即祈祷石,既是藏传佛教中的祈祷法物,也是藏民房外常见的转经场所。
藏民们经过玛尼堆时,往往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几圈,口念六字真言,顺便放上一块石头或拴一面经幡,以表达内心的虔敬和祈愿。
走进迪庆高原,玛尼堆和那耀眼的经幡,构成香格里拉独有的又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
•布朗族布朗族现约有万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
布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受傣族的影响较大。
布朗族的竹楼和傣族的相仿,布朗族男人女人都喜好抽烟和嚼烟,布朗人还好喝一种经过发酵的酸茶……举行两次婚礼——独特的布朗族婚俗布朗族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头次简单,第二次隆重。
第一次婚礼是在定亲以后举行。
这次婚礼之后,妻子仍住娘家,丈夫只是晚上才来住宿。
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
三年后,就可以举行第二次婚礼。
第二次婚礼属正式婚礼。
届时,新娘要在众多送亲人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