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超级工程背后的艰辛与荣光

中国超级工程背后的艰辛与荣光

中国超级工程背后的艰辛与荣光学习中国近代史,借鉴历史经验,为振兴中华,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献计献策。

反思历史,并正视历史,汲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而超级工程背后的艰辛与荣光更是这一时期的一笔炫彩。

一、两弹一星<一>、赞词西方游学子,归来敌百师。

一星兼两弹,建国谱天书。

青衫封将印,科技等大儒。

天功开物者,不与圣贤殊。

<二>、发展过程(1)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2)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3)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4)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0世纪5、60年代,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苏联的帮助,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三>、背后的艰辛苏联的反复、东风的胜利——中国两弹一星早年的艰辛(1)底子薄、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中国建国之初,还从未有卫星上天,所以国内也没有航天的概念。

1956年我国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研制导弹,整个研究院上百号人,有老有小,也有从国外回来的,但除了院长钱学森,谁也没见过导弹什么样。

(2)研究条件艰难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

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

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

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

现在我国是有了超级计算机,每秒种几十亿次的计算都不是事儿。

可是在当时,邓稼先和他的团队连计算器都没有,纯靠算盘手算,面对这种任务,邓稼先没有望而却步,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哪怕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夜以继日,终究是攻下了这个技术难题!(3)研究过程中面临许多未知的危险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出现了一个偶然事故。

倒计时结束之后,天空中并没有出现蘑菇云。

为了查明出事地点与事故原因,先派出100多名防化兵前去搜寻,但始终没有找到。

考虑到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

他弯着腰仔细寻找着,终于发现了摔碎的弹片,原来是降落伞未能打开、核弹落在戈壁滩的砾石上摔碎了。

事故终于查清了,事先推测的、出现严重后果的可能性也排除了,可邓稼先自己却因此遭受到难以数计的放射性钚辐射的伤害。

二、航空航天<一>、赞词神剑扬威,举国赞,英雄航天。

苍穹处,日月同辉,漫步其间。

高擎红旗展国威,伴星环顾千里短。

如约归,何言乾坤大,任往返。

<二>、发展过程(1)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2)载人航天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3)深空探测——嫦娥奔月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4)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三>、背后的艰辛(1)东方红一号,受到“大跃进”影响,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

这颗卫星的质量为173千克,比在中国之前自行发射卫星的苏联、美国、法国、日本这四个国家的第一颗卫为了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付出了大量心血,攻克了很多技术难关,可等到组装卫星的时候,一个“非技术问题”带来的“技术问题”却把大家难倒了,各个研制单位都要在自己研制的分系统中镶嵌毛主席像章,这样卫星就超重了。

(2)神舟飞船首飞,然而“神舟一号”发射得并不顺利,以当时的中国国力,支持载人航天工程恐怕非常困难。

先是一个陀螺仪被卡住了,故障排除之后,由于推迟了发射时间,又传来了两条不好的消息,一是测量船在海上遭遇了风暴,二是发射天空可能出现流星雨。

发射又推迟了两天。

火箭被运到发射基地后,一个操作员出现失误,火箭遭到了磕碰,火箭碰伤了18个地方,位移20厘米。

航天人赶紧检修,排除故障,争取赶上发射进度。

(3)神舟三号,原计划同样在2001年发射,飞船抵达发射场后,检查发现一个插座出现了问题。

专家从北京过来,判断出不是单个的问题,是批次问题,这意味着全部插座都要更换。

(4)“神舟”号飞船的返回技术是中国航天人要攻克的又一难题。

飞船回收着陆时的重量是我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状态的10余倍,二是要求高,根据设计要求,飞船回收系统又不能过于笨重。

这里要解决的体积和重量问题是国际航天界的关键技术。

神舟号飞船回收系统又采取了一系列缓冲着陆新技术,实现了返回舱"软着陆"。

为使飞船返回舱准确在预定回收区降落,神舟号飞船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系统及技术,以保证飞船在轨和回收姿态的确立及正确。

三、高铁<一>、赞词让大雁声留下赞美让高铁串起未来的日子和那一个个珍珠般的车站让和谐号动车披着朝霞踏上新征程拥抱更加灿烂的明天<二>、发展过程从2008年中国第一辆高铁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至今,短短9年时间,高铁在中国已经像过去的绿皮火车一样,成为极其普通的存在——普通到我们压根没想过,中国高铁到底有多强。

(1)京津城际高铁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试验段,CRH380AL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第一速。

(2)世界首条新建高寒高铁——哈大高铁2012年12月1日,中国首条也是世界第一条新建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哈尔滨-大连高铁投入运营。

(3)世界单条运营里程最长高铁——京广高铁2012年12月26日,全球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

全长2298公里的京广高铁,北起北京,南至广州,全线设计时速350公里。

(4)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铁——兰新高铁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全线贯通。

全长1776公里,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铁。

除此之外,它还是首条穿越沙漠大风区的高铁,拥有横穿海拔最低的吐鲁番盆地和海拔最高的祁连山高铁隧道,被誉为“世界高铁第一高隧”。

(5)目前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轨道长超过1.9万公里。

截至2016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已经占到全世界的65%,全世界拥有高铁的国家一共16个,中国高铁里程数高居第一。

中国拥有的高铁数量是其他国家高铁数量的两倍多。

<三>、背后的艰辛(1)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大动脉的铁路,只有区区5万公里,不过是现在铁路里程的1/3。

普通人想坐火车,不但一票难求,连上车都是问题。

(2)1980年到1990年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将近3万篇学术论文,大家拼命研究外国的高铁,研究历史、研究原料,还从零开始研究技术工艺。

当大规模建设正规高铁的计划终于落地,就要面对最大的难题:技术问题。

(3)委曲求全的从日本买了辆老年款,时速250公里的E2-1000,技术比700系差一大截。

但中国科研人员花4年时间,边学边开发,终于研究出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京津城际铁路。

(4)知识产权风险:中国高铁是在引进国外高铁技术后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一列动车有成百上千种专利,出海可能遇到需要交付专利费的问题。

四、北斗导航<一>、赞词一箭飞星射九重,再添北斗导航能。

提升军力国防盛,振奋群情底气增。

华夏安危多保障,民族威望大飙升。

精明度势牵机会,神圣主权掌太平。

<二>、发展过程中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

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

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发射组网。

第三步,建设北斗三号系统。

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18年年底,完成19颗卫星发射组网,完成基本系统建设。

<三>、建设进展(1)工程建设方面:空间段实现全球组网。

当前,北斗一号系统已退役;北斗二号系统15颗卫星连续稳定运行;北斗三号系统正式组网前,发射了5颗北斗三号试验卫星,进一步提高了卫星性能与寿命。

(2)系统运行方面:A.健全稳定运行责任体系;B.实现系统服务平稳接续;C.创新风险防控管理措施;D.保持高精度时空基准,推动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时间坐标框架的互操作;E.建设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

<四>、背后的艰辛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

‘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

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

(1)根据国际电联的规则,频率资源是有时限的,过期作废。

时间不等人!在争分夺秒完成前期所有研制任务后,为节省时间,所有参试人员进驻发射场后大干了3天体力活,搬设备、扛机柜、布电缆,接下来又是200小时不间断地加电测试……这一次,院士、型号老总和技术人员一起排班,很多人因为水土不服而拉肚子、发烧,但大家都带病坚持在岗位上,经受住了次次险情和种种考验。

(2)北斗一号原创性地提出双星定位的卫星实现方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起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导航卫星试验系统。

(3)北斗二号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五、港珠澳大桥<一>、赞词又缀长虹赤县天,胸涛起伏不思眠。

藩篱旧日源穷智,帷幄今朝仗大贤缚虎当须深虎穴,屠龙自敢入龙渊。

深珠港澳连成璧,岂让东南一岛悬。

<二>、简介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55公里跨海大桥,7公里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4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