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宝鸡石油中学李凌燕2020、9注意事项: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50 分钟2.本试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个部分,客观题在答题卡上作答,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答题前,考生请务必正确填涂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等信息。

第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 题。

(12分,每小题 3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

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

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

”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

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

”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

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

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

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

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

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

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

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

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 2020年第二期)1.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

2.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4.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题(共 18 分)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

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

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

身备宗室遗老,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

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

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

”虞从之,虞自出祖①而遣之。

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

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

朝廷高其义。

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

得报,驰还。

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

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

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瓒壮其对,释不诛。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 ! ”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

畴乃束相、犯盗、之法,又制婚姻嫁娶之礼,学校授之,众皆便之,至道不拾。

袁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印,因安所,畴皆拒不当。

死,其子尚又辟焉,畴不行。

畴常忿桓昔多其郡冠盖②,有欲之意而力未能。

太祖北征桓,畴献掩其不之,遂大,以功封侯邑,畴固。

太祖知其心,而不。

送袁尚首,令“三敢有哭之者”。

畴以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

(《三国志·魏十一》)[ 注] ①祖:宴送。

②冠盖:官。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的解,不正确的一是(3分)()A.朝廷高其高:,⋯⋯高B.直趣朔方,循径去趣:通“ ”,奔向。

C.求畴:D.太祖知其心,而不:行改6.下面的材料分四,都表田畴“”的一是(3分)()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 祭虞墓,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地而盟。

⑤ 束相、犯盗、之法。

⑥畴以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 .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7.下列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装从,避开大道,小路而行,利到达安,完成了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以拒,表了田畴的政治:他已看出个朝廷寿命不会太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避开公,另一方面也是了蓄力量,刘虞仇。

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3分)(2)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3 分)(3)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3 分)第Ⅱ卷三.古诗词鉴赏( 8 分)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 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4分)(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4 分)四、名句名篇默写( 8 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不见青海头,,,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兵车行》)⑵辛苦遭逢起一经,。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⑶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陆游《游山西村》)⑷今也制民之产,,;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20 分)(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 14 题钢琴家的脚陈钢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

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

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 ! 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

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

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

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 ”——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 ABC”的教育。

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

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 ! 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

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人梅纽因,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 年在柏林对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

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 !而傅雷,就是这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⑤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

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

他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偷听爸爸同朋友谈话,谈论李白杜甫,他最喜欢的就是李后主的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