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老有所养”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
然而,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老年人问题日益凸现,空巢老人现象也日趋明显。
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我国至少有2360万老年人独守空巢。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70%,“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到201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高龄化进一步加速。
此外,空巢化进一步加剧。
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实际上,“空巢老人”现象不仅在农村较多存在,在城市里也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与家庭结构的演变使城市空巢家庭大量增加。
部分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困难、缺乏照料、精神孤独等生存危机。
空巢家庭老人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从中年期到老年期),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从核心或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如果适应不好,很容易诱发各种身心问题,不但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带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空巢家庭问题,不仅仅是个别家庭问题,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它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和安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爱空巢老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关爱空巢老人有利于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关爱空巢老人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是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民生活的改善摆在首位,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的需求是全面性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是全面性的,只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是片面的。
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围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政治需求以及发展的需求,为其提供充足的物质和文化条件,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所以,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城乡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改善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老年人的生存、生活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内在要求。
2.关爱空巢老人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协调的发展观,人的协调发展体现在人的需求协调性上,即人的需求的平等性。
这个协调既指城乡发展协调又指一个人所需求的各种东西已得到的和有所欠缺的之间的协调。
而协调性无论是对一个人来说还是对一个社会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
对于农村: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严重不平衡,特别是农村老年人,与同辈的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劳动保障、养老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差距较大,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所以,关爱农村空巢老人,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协调解决好城乡差距,尤其是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方面,充分考虑包括农村空巢老人在内的广大农民的利益,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终生福利,促进农村老年人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老年人社会福利待遇的差距,引导农村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就成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当农村和城市空巢老人物质上差别不大时,精神情感需求将是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对于城市:城市空巢老人,有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所以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心理上的问题,“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
我们不能只把老年人物质生活,生活保障做为关注的首位,精神生活也是不可忽视的,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缺乏必要的精神慰藉,部分“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
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因此只有精神和物质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如果只顾一方面,一开始效果会不错,但是始终存在着隐患。
老年人是社会中最应该受尊重的,因此,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关爱他们,这样这个社会才是一个协调发展的社会。
关爱空巢老人行动正好践行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
二、关爱空巢老人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一些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突出问题,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1.关爱空巢老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构成对其发展与安定的威胁,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社会的整体秩序与和谐结构。
包括空巢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在内的老年人是弱势群体,同时他们又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
我们社会现在飞速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有能力解决老年人的一系列问题就应该努力解决,而不是忽视过去或者草率了事。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它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所以,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妥善处理空巢老人问题,使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平衡发展,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人人”是指全体人民,当然也包括空巢老人。
“共享”是指生存资源的共享、社会成果的共享以及发展机会的共享,所以,老年人不仅要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政治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还要积极参与未来社会的发展,所以,关爱空巢老人,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符合构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的道义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
2.关爱空巢老人是营造社会诚信友爱氛围的重要途径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和睦相处就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
诚信友爱,就要求全社会尊老、爱老,与老人融洽相处,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特别要激发老年人的创造活力,使其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继续为社会建设献力献策。
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空巢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使他们能得到安全和健康保障,精神方面问题得到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快快乐乐的生活,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顺利推进。
三.关爱空巢老人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而其中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
1.有利于维护老年人权益,推动政治建设《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主要有四个特点:即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提倡老年人积极养老;强调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要求儿女“常回家看看”据了解,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但是对于空巢老人而言,子女不在身边,平常没人照顾,而且很多老年人不懂法律,或者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
如养老护理员,全国只有两万多人,而实际需求接近千万。
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靠家政服务员,专业的心理从业人员较少。
说明空巢老人继续好好的照顾,这也显得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是十分的必要了。
2.有利于倡导孝老爱亲风尚,促进社会文化建设尊老、敬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晚辈不尊重孝敬长辈的民族不是一个正常的民族,是一个精神畸形的民族。
2009年以来,按照中央文明委的部署,中央文明办会同民政部、全国妇联在全国组织开展了“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动员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低龄老年人为空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引导人们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大力培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
弘扬尊老美德,营造良好氛围,“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关爱空巢老人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关爱空巢老人,拓展当代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对于了解空巢老人状况,制定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策略和提高个人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
1.让人们了解应城空巢老人状况,呼吁关注空巢老人郑楚光等委员介绍,“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时下许许多多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前,很多空巢老人,往往有一定的积蓄,有稳定的退休金或养老保险收入,因此在物质方面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子女忙于工作等原因疏于对其探望、照顾,精神上很孤独。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通过调查结果,和活动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空巢老人的孤独和一旦有事时的没有保障,引起人们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关爱,也让老人们感到社会的亲切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