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程
非技术性、非功能性的对形体的认识、各种形体的性 质给人的感觉,形与形可能出现的构成方式的研究是平面 构成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形态: 点、线、面-设计语汇设计材料
2、设计法则:章法
构成方式
3、设计思维:创新思维
平面构成属于基础训练的范围,它只是今后设计的准 备阶段,不是目的。它的内容一般限定在形体的广泛性和 普遍性的规律研究上,而不受以后所应用的特定要求内的 工艺、内容等具体条件的制约。
构成与设计的区别
构成:理想性 设计:现实性
平面构成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构成不是完整的设计,它是设计的基础,它研究的问题在各种设计形 式中都存在,并且都是基础问题。它能为艺术设计提供形态,视觉感 知已经创造力的训练。
平面构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请你谈谈 这三幅图给你怎样 不同的视觉感受?
平面构成的目的和意义
平面构成点线面——点
• 点的定义:点是最简洁的形态,是造型原生要素,是一切形态的基础, 是相对而言较小的形态。
• 点的形态:点一般被认为最小的并且是圆形的,但实际上点的形式是 多种多样的,有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不规则形等(如图), 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态缩小到一定程度都能产生不同形态的点。
点的特性
• 平面构成的应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不论是以平面因素做主导的广告设 计、标志设计、装祯设计,还是以立体因素做主导的建筑设计、工业设 计、环境设计我们都能看到平面构成的内在作用。只是不同的设计行业 对平面构成的理解也不同,比如广告设计中,人们利用平面构成主要通 过对人们视觉感知的梳理达到有效传达商品信息的作用,而在建筑设计 中,平面构成原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让使用者能理解建筑空间的构成变 化。
注意:点的感觉并不和大小成正比,太大,太小都会弱化点的感受。
当画面中有两个大小不同时的点,大的点首先引起人们的 注意,但视线会逐渐地从大的点移向小的点,最后集中到小的 点上,点大到一定程度具有面的性质,越大越空乏,越小的点 积聚力越强。
当画面中有两个相同的点时,并各自有它的位置时,它的张力作用就表现在 连接这两个点的视线上,视觉心理上产生连续的效果,会产生一条视觉上的直线。
• 有机形面(具有特定的情感) • 偶然性的面:实面具有充实感力量感,是积极的面,虚面
不惧充实感,有虚的感觉和消极的感觉;正形在画面中是 实体,具有紧张、向前、明确的感觉。负形面在画面中是 虚体,具有深远的空间层次感。
(三)面的性格特征:
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形态的面,在视觉上有不同的作用和特 征,直线形的面具有直线所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安定、秩序感,男性的性格 (图1)。曲线形的面具有柔软、轻松、饱满、女性的象征(图2)。偶然形 的面如:水和油墨,混合墨洒产生的偶然形等,比较自然生动,有人情味 (图3)。
还有点在服饰搭配上的应用。在服装上主要体现在纽扣、蝴蝶结、领 结、耳环、眼镜、配件和面料上点的图案等。下图所示的服装是日本服装 大师三宅一生的作品,他就在上衣上装饰了点状的材料,这些点又和戴的 眼镜形成呼应,另一件是在面料上做文章,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魅力。
另外点在环境艺术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上都有很多例证,在这里不再 一一列举。
分离 联合
接触 减缺
覆叠 差叠
透叠 重叠
骨骼
骨格概念:任何平面设计都是依照一定的规律将基本形进行编排组合构成的, 这种管辖形象的方式就称为骨骼。
骨格最大的功用是将形象在空间或框架里作各种不同的编排,使形 象有秩序地排列,构成不同的形状与气氛。骨格既起管辖编排形象的作 用,也给形象以空间阔窄的功能。
成线的感觉,我们平时画的虚线就是这种感觉。
点的构成
• 点的等距离构成——井然有序,但不够个性。 • 点的有规律间距构成——变化形式多样,视觉反应强烈。 • 点的无规律间距构成——这类构成需极高的艺术素养才能展现个性魅
力,不然就杂乱无章。 • 点的线性构成——画面具有流动感 • 点的面性构成——能产生不同的明暗、浓淡和色调。
图2
图1 图3
三.面的构成
面的构成方法:
(1)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等距密集排列)(图1) (2)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的视觉效果(图2) (3) 徒手的面,给人以随意、亲切的感性特征(图3) (4) 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图-4) (5) 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图5) (6) 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图6)
• 利用线的间隔做造型表现。(在线的长度、明度、宽度相 同的条件下,间隔窄、密集的线群较间隔宽,疏散的线群 显得后退一些。)
• 利用线的方向性做造型。(线的不同交织方式或方向变动, 可以形成具有强烈结构的放射旋转图形,在线的各种性质 中,它是表现空间效果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图1ຫໍສະໝຸດ 图2图3图4
图5
图6
线的构成
• 利用线的宽度做造型表现。(不同线具有不同情感。粗线 成熟稳定、表现力强;细线敏锐、干练而神经质。粗线具 有前进感,细线有后退感。两者结合具有很强的空间感。)
• 利用线的浓淡做造型表现。(较深的线明确、肯定、充满 自信;较浅的线含蓄、谦虚、略带羞涩。较深的线具有前 进效果,反之具有后退的感觉。)
⑴直线平行移动可形成方形的面 (图1); ⑵直线旋转移动可形成圆形的面(图2); ⑶斜线平行移动可形成菱形的面(图3); ⑷直线一端移动可形成扇形的面(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面的特性
面的分类:
• 几何形面:几何学法则构成的图形(单纯、明快、简洁、 流畅、平滑之感,具有秩序与机械的冷感性格,体现一种 理性的特征。);轮廓带有直线特征的性(给人坚定、直 接、果断而充满热情。);轮廓带有规则曲线特征的性 (流动而完美);轮廓带有自由曲线特征的形(优雅,迷 人,温暖中带有柔韧性)。
一、平面构成概述
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一种以研究视觉语言的特性和审美原理为主要内容的二维视 觉形象的造型活动。将不同的基本形态按照一定的形式美得法则在平面 上进行分解,组合构成,从而得以产生新的艺术形象。
平面构成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造型活动。(观察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判断能力、表现能力。) 第二、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创造活动,是一个自觉的,有意思的再创 造过程。 第三、平面构成的重点不仅是造型能力的训练,更是创造力的积累。
平面构成的元素、基本形与骨骼
构成元素可以分为: 1.概念元素(意念能感觉到,但实际不存在
的的元素) 2.视觉元素(形象的大小,形状,色彩,肌
理等。) 3.关系元素(位置,方向,空间,重心等。) 4.实用元素(题材,意义,工艺流程等。)
图与底
图即为形,图是显而易见的,能令人明确感知的,具有前进 行、紧张性、集中感强的特点,给人稳定性。 底是图与画面边界间的区域,伴随图而存在,具有隐形性。 图与底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形与背景的关系。 任何形都是由图与底组成的。
骨格分规律性、非规律性、有作用性和无作用性几类。
规律性骨格
非规律性骨格
有规律性骨格:以严谨的数字方式构成精确的骨格线。基本形依骨格排列,具有强烈的秩序 感。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和特异等构成。
非规律性骨格:没有严谨的骨格线,构成方式自由生动。如密集、近似构成。
可见骨骼 作用性骨骼
不可见骨格 非作用性骨格
线是由破坏点的静止状态而产生的,或者我们可以说线相对点 ,它是点运动产生的。所以线本身就有运动的力量。
直线表达出平静,力量,坚定感。 曲线具有弹力,优雅与动感,富有表现力。 曲折线有种不安定之感 斜线有运动、速度、飞跃感、但也有不安定感 粗线有力、豪爽、厚重、严密的粗线会给人一种紧张感 细线给人锐利、纤弱、且有后退、速度的感觉。 长线具有连续性 短线具有刺激性、断续性 几何曲线比较工整,冷淡 自由曲线富有个性洒脱
• 点容易成为视觉中心,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作用。点在画面中央时, 给人产生向心力和静态感;偏离中心时,则形成不稳定感而造成动势。
• 点越连贯越饱满,人的心理上会有一种扩张感和紧张性。 • 点具有张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点之间的引线上。 • 点的连续排列会产生节奏、韵律、和方向感。 • 点的大小变化具有透视、远近感。 • 黑白点会产生缩胀感。
1).明亮的点有处于前面感觉并且
感觉大,黑色的点有后退并且
图1
有点小的感觉(图1)。
2).本来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点,由于一个点 的周围是小点,一个点的周围 是大点,这时产生的错视现象是原本两个相 同的点产生大小不同的感觉(图2)。
图2
3).相同的点由于受到夹角的影响, 会产生大小不同的感觉(图3)。
图3
平面构成
主讲:杜文
为什么学习平面构成?
• 平面构成是现代造型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阐述在二维平面设计中涉及 的设计形式规律与法则,平面构成将感性的设计因素与理性的设计思维 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虽然平面构成知识只借助二维空间,但它蕴含的形 式规律与法则适用于其他任何维度的设计领域,所以平面构成是所有参 与设计行业的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
线
1、线是点的轨迹。
2、线是有长度、宽度的性质。
3、线区别点的最明显的性质是,线具有方向 性。
线的形态
线概括起来分两大类:直线和曲线。 直线: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折线、平行线、虚线、交叉线。 曲线:几何曲线(弧线、旋涡线、抛物线、圆)、自由曲线。
线
线的视觉特征
线
线是最情绪化和最具有视觉表现力的元素
基本形
基本形:设计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联的“形”构成,这些形称之 为基本形。基本形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在构成内部起到统 一的作用。基本形分为正、负基本形,设计中基本形以简为宜。基本 性是构成中最小的单位。
基本性相遇的八种变化形式
1、分离 面与面之间互补接触,始终保持若干距离。 2、接触 面与面在互相靠近的情况下,边缘发生接触。 3、覆叠 面与面靠近时,由接触更近一步,成为覆叠,有前后之分。 4、透叠 面与免交叠时,交叠部分产生透明感觉,形象前后之分并不明显。 5、联合 面与面互相交叠而无前后之分,可以联合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形象。 6、减缺 面与面覆叠时 ,在前面的形象并不画出来,只出现后面的减缺形象。 7、差叠 面与面交叠部分产生出一个新的形象,其他不交叠的部分消失不见。 8、重叠 面与面完全重叠,成为一个独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