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农业技术措施。
它对改善土壤环境,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起着主要作用。
因此,为了使药用植物持续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掌握耕作的基本原理和各项耕作措施,因地制宜地制定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土壤耕作制度。
一、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一)土壤耕作与土壤、气候、植物的关系土壤耕作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库之一。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每一个肥力因素和它们的综合体都是土壤与无机环境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的结果。
土壤是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赖以生活的基础。
植物和动物也为土壤提供物质资源。
如植物残体及根茬还田和动物提供的厩肥等,通过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被分解成腐殖质或矿质养分;植物根系在土壤内的穿插和蚯蚓的松土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土体构造包括表土状况、土层结构和厚度以及蓄水、供水和保肥、供肥的性能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结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例如雨、雪和太阳曝晒,出现干湿现象、冻融交替,使土壤膨松熟化,对植物根系生长有利。
大风、暴雨的袭击导致土壤的板实,甚至造成风蚀和水蚀,又不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也经常因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变化,并直接影响到土壤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生态系统,不受人类的干涉,是闭合式的生态系统。
"气候-植物-土壤"之间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比较缓慢和稳定。
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多的农产品,所采取各种农事操作,对土壤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不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应采取耕作、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调节土壤生态系统,促进药用植物生长。
土壤耕作就是用机械方法,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状况,调节土壤固相、液相、气相的比例关系,建立良好的耕层构造,以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诸因素。
然而,不恰当的土壤耕作,也会对土壤中诸因素的比例产生影响。
例如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因耕作不当,搅动土壤过多,会跑墒和加重干旱程度。
在斜坡地耕翻不当,还容易引起土壤的水蚀和风蚀。
多雨季节,在土壤过湿的条件下,耕作可压实土壤,或使耕作层形成大土块,降低整地质量,影响作物播种和种子萌芽、出苗以及根系的生长。
因此,必须权衡利弊,选择对土壤破坏最轻的耕作措施和机具,或尽量减少耕作作业次数。
研究和掌握当地、当时气候、作物、土壤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合理地调节土壤内部的生态平衡,促进药用植物的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达到药用植物的稳产、高产和全面持续增产。
这就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要求。
(二)土壤耕作的任务1 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构造(1)药用植物对耕层构造的要求。
耕作层(有称熟土层,简称耕层)是耕地表面到犁底层的土层,通常15~25 cm深。
耕层构造通常表现在耕层土壤中固相、液相、气相的比例关系上。
由于耕层中土壤团聚体与单粒的结合和排列方式不同,构成了大小不同和形状不同的孔隙,有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
在毛管持水量的情况下,水分被保持在毛管孔隙内,非毛管孔隙充满着空气。
如果土壤(固相)与毛管孔隙(液相)和非毛管孔隙(气相)保持良好的比例关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协调存在,从而使养分和温度状况表现良好。
耕层构造的另一种表现是土壤的松紧度。
这也是土壤中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比例关系的反映。
土壤过松,非毛管孔隙占优势,耕层土壤疏松易耕,通透性强,但持水力差,土壤湿度不稳定,养分易淋失,不利于药用植物生长;土壤过于结实,容重加大,毛管孔隙多,通透性不良,透水性差,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有效化,根系伸展受阻,影响药用植物尤其是深根性药用植物的良好生长。
良好的耕层构造中,固、液、气三相比例的指标因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作物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旱地土壤总孔隙度占总容积的52%~56%为宜,其中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之间的比为1:1,或毛管孔隙稍多为好。
在干旱地区,毛管孔隙稍多,可以增强蓄水抗旱能力,但非毛管孔隙小于总孔隙的10%时,则通气不良,对药用植物生长不利。
从土壤容重(紧实度)来说,大多数药用植物以1.1~1.2 g/cm3合适。
例如块茎、根茎类药用植物要求疏松的土壤,以土壤容重1.0~1.2 g/cm3为好。
(2)耕层构造的动态变化。
在农业生产中,耕层构造受到自然、生物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常常变坏或变好。
例如干湿交替、冻融交替,蚯蚓的松土作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形成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都会使耕层变得疏松,通气性好,适宜于作物和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土壤自身的重力作用,人、畜和机械的压力以及降雨和灌溉等因素的影响,常会使土壤紧实,容重加大,孔隙度减少。
大雨后,表土结构破坏,土粒悬浮起来再沉积在表面,失水后干缩结皮,形成硬壳,阻碍幼苗出土,也影响空气交换和水分渗透,甚至引起较大的土壤冲刷,所以,雨后和灌溉后通过松土破除表土板结是很重要的。
人、畜机具和车辆通过,对耕层土壤的压紧作用也是很大的。
总之,耕层构造经常变化,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药用植物对土壤环境条件的要求,应经常调节耕层构造。
(3)土壤耕作是创造和维持良好耕层构造的基本措施。
团粒结构学说认为,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条件,并提出直径2~3 mm或1~10 mm范围内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土壤肥力最高。
我国南方的耕作土壤结构多属非稳性的土壤团聚体。
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下,不同的药用植物对耕作层中、上、下层次的土壤团聚体大小以及它们所构成耕层构造状况的要求都不相同。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以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构造。
2 适宜播种的表土层在药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同生长时期对耕层表面状态的要求也不相同。
在播种前,土壤耕作的任务是精细整地,为播种和种子的萌发出苗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一般要求播种区范围内地面平整,土壤松散,无大土块,表土层上虚下实,使种子能够播在稳实不再下沉的土层中,种子上面又能够覆盖团粒状态的松土。
这样使毛管的水分不断地流向种子,供给种子萌发出苗之需。
种子萌发需要的氧气和热量则通过疏松的表土层得到充分的供给。
萌芽后的幼苗也容易通过这一疏松的表土层迅速出土。
整平地面可以使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也便于排灌。
3 翻埋残茬和绿肥,混合土肥播种前在地表常存在前作的残茬、秸秆和绿肥、以及其他肥料,需要通过耕作,将它们翻入土中,通过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使其分解,并通过耕地、旋耕等土壤耕作,将肥料与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调节耕层养分分布。
4 防除杂草和病虫害药用植物收获后,翻耕可以将残茬和杂草以及表土内的害虫、虫卵、病菌孢子翻入下层土内,使之窒息,也可以将躲藏在表土内的地下室虫翻到地表,经曝晒或冰冻而消灭之,同时,将地表的杂草种子翻入土中,将原来在土层中的杂草种子翻在疏松、水分适宜的表土层内,促进杂草种子发芽,再用耙地措施,使杂草根土分离以消灭之。
此外,药用植物生育期间的中耕,也是防除杂草的主要措施。
(三)土壤耕性与耕作质量农田土壤耕作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土壤特性、耕作工具与操作技术三方面。
研究和掌握与土壤耕作有关的土壤特性,确定宜耕期,采取正确的耕作措施,是土壤耕作质量的保证。
1 土壤耕性和宜耕性的概念在耕作过程中,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等)的综合反映,称为土壤耕性。
土壤耕性的好坏,影响耕作的难易、宜耕期的长短和耕作质量的好坏。
适宜耕作状态的土壤耕性又称为土壤宜耕性。
处于宜耕状态的土壤,犁耕阻力小,耕作容易,土壤易散碎为较多的团粒结构,耕作质量好。
2 影响耕性的因素(1)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决定土壤耕性好坏的基本条件。
土粒越小,总的表面积越大,土粒之间的接触面也越大,粘结力也越强,粘着力和可塑性也较大。
湿时耕作易粘农具,产生垡条,工作质量和效能较差;干时耕作土质变硬,阻力大,耕作困难,质量差,效能较低。
砂壤土、砂土疏松易耕,宜耕期较长,但砂土不易团聚容易流失,肥力不高。
壤土有机质多,结构好,土质疏松,耕性最好,肥力也高。
(2)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多,能使黏质土疏松,黏结力、黏着力、可塑性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相应的增加了有效腐殖质含量,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结构良好的土壤,团粒内部的土粒结合紧密,团粒间的接触点大大减少,土壤的黏结力和黏着力降低,土壤的下塑限提高。
因此,有机质多的土壤,易于耕作,耕作质量好,且宜耕期较长。
(3) 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影响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因而影响土壤宜耕性。
土壤最适宜耕作的含水量范围称为宜耕范围或宜耕期。
在影响土壤宜耕性的多种因素中,土壤质地、有机质等因素在同一种土壤里变化不大,而变化最剧烈的因素是土壤水分。
为了提高土壤耕作质量,必须选择最适于耕作的宜耕期,也就是选择最适宜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
最适宜耕作的易耕期一般以土壤水分含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40%~60%(即土壤达湿润状态)时为宜。
一般认为,当土壤的表面发白,干湿相间呈斑状,脚踏土块即碎或手捏土团平举松手下落易碎时,均为土壤宜耕的标志。
不同质地的土壤宜耕期的含水量的范围也有差别。
这是由于土壤水分对黏结力、黏着力和可塑性的影响随土壤质地而变化。
黏土宜耕的含水量范围较窄。
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的60%时,就出现很强的可塑性;反之,水分少于田间持水量的40%时,黏结力又明显增加。
砂土无论含水量多或少,黏结力和可塑性都小,所以,砂土宜耕含水量的范围大。
在药用植物栽培上,安排土壤耕作先后顺序时,由于黏土宜耕期短,应首先保证黏土田地有最合适的宜耕期;壤土的宜耕期比黏土长,应排在黏土田地之后;砂土田地宜耕期最长,可作为搭配安排。
二、土壤耕作措施及其作用药用植物种植过程中,需要实施一系列的土壤耕作措施。
不同的土壤耕作措施对土壤作用不同,其影响深度和广度也不一样。
根据对土壤耕层影响范围及消耗动力,可将耕作措施分为土壤的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两大类型。
土壤的基本耕作是影响全耕作层的耕作措施,对土壤的各种性状有较深远影响;表土耕作一般在基本耕作基础上进行,往往作为土壤基本耕作的辅助性措施,主要影响表土层。
(一)土壤基本耕作土壤的基本耕作措施包括耕翻、深松和上翻下松三种方法。
三者都起着影响整个耕层土壤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翻转耕层土壤,改善耕层理化和生物状况,通过翻转耕层土壤,将上下层的土壤交换,通过晒垡等过程,促进土壤熟化。
耕翻可以消除地表残茬、杂草和病虫害,调整养分垂直分布,有利于根的吸收。
疏松耕层,增强土壤通气性,也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使养分得以分解释放。
疏松的耕层也有利于根系伸展。
然而,耕翻也有不足之处:人力物力消耗大;加剧土壤流失,坡地尤为严重;在干旱地区翻耕土壤水分容易流失;过多的生土翻上表层来不及熟化,影响当年作物生长,影响及时播种;在非宜耕期,耕翻会使耕层土壤形成大土块,不利于种子发芽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