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5)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5)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宫波
来源:《新华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课堂教学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样,课堂才会因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而精彩,因感动心灵的愉快而更有魅力。

【关键词】课堂;互动教学;生命活力
所谓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重点施教。

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得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信息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专业及相关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1.确定“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
互动教学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这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走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关系中来,即充分发扬民主性。

要发扬民主,首先要做到对学生的尊重。

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他们各自的见解,教师应不时的听取他们的想法及观点,并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如何使之有效的实施,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互动教学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1.1 转变学生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独立见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1.2 转变教学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3 转变师生关系,师生和谐共处,民主平等合作,教学相长。

1.4 转变人才观,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是创设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提
互动教学,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在学生中发挥主导作用。

2.1 尽量把教学目标加工成问题。

学生的真正学习是从问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质疑。

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探究,在问题完成或课题研究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2 注意时间设计,把体验让给学生。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将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与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

课堂就不完全是预设的,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投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2.3 开放课堂空间。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全面的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努力去收集和捕捉学生中生成的差异资源,机智的筛选,巧妙地运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热情,追求师生积极的、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

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课堂氛围,这是形成互动教学的基础
3.1 要想让学生的大胆探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风趣的教学等都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

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或某一知识点,可以大胆质疑,大胆提出他们的观点,教师要尽力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参与者、倾听者和指导者,而不是领导者。

教师要主动激发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他们觉得有“话”要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主动地去探索求知。

3.2 注意对“学困生”或“后进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培养。

他们具有封闭心理,有自卑感,缺乏求知的动力,一般不与老师、学生交流,而且容易形成对抗心理。

因此,要特别“关照”这部分的学生,有意识多向他们提问,多鼓励他们说,多给他们表达的机会,积极引导他们与老师和同学“互动”,平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动态,让他们打开心扉,充分的信任老师,这部分学生一旦发生好的变化,整体的学习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改观。

4.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这是互动教学的关键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只要教学得法,都能够成才。

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怀和鼓励,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谐的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飞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尽可能多地创设互动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1 课前,教师要精心设问,以疑引趣,以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提问,如何使提问发挥最大的启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花点时间做些思考,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新颖,而且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节奏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比如:《全面内战
的爆发》一课,我设计了五个递进式的探究问题展开教学。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

探究问题一:蒋介石为什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学生分组讨论后概括:(1)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2)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探究问题二:人们为什么说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是“弥天大勇”?师在小组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分析归纳: 1、虽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但局部地区国共摩擦是非常激烈的。

2、张学良的前车之鉴,人们记忆犹新。

3、重庆是国民党统治中心,去就意味着有巨大的风险。

毛泽东用行动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的,一贯地代表人民愿望的,同时也有力地揭露和孤立了蒋介石。

探究问题三:重庆谈判最后的结果怎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概括:经过43天惊心动魄的较量,终于迫使蒋介石在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

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寻求真理的地方”。

课堂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交流未能感动心灵,教学就没有情趣盎然。

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课堂教学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赋予其“思维漫步”之自由,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样,课堂才会因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而精彩,因感动心灵的愉快而更有魅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