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复现率及答案汇总

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复现率及答案汇总

12号考试复习用,原创,勿转载,【】内为6次考试内出现该题目的次数
心理发展[3]
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狭义: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

指心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意识[1]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特点:反映的目的性、自觉性、能动性。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群体定义和类型[6]
群体: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方式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最佳刺激理论/最佳激起水平理论[2]
最佳激起水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是指最好的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即适度。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2]
答: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的经验水平3)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4)我们学习的认知技能与方法5)学习定式。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2]
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2)个别资讯与小组咨询(3)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
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4]
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P184)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果断灵活,随机应变。

对症下药,方式多样。

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教师的教育能力(P185-187)
1)组织教学2)言语表达的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4)独立创造的能力5)实际操作的能力6)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测验的种类[2]
⑴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①常模参照测验:A.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B.要求试题有很强的鉴别力C.与标准参照测验相比,测量范围更为广泛,项目区分度也大一些,充分显示了个别差异D.重视名次排列,鼓励竞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起考核和监督的作用,但缺少诊断困难的效用,容易引起过度紧张与焦虑②标准参照测验:A.以体现教学目标的
固定掌握标准为参照点,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某种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水平,侧重于学生目前成绩的高低,而不是去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是表示他在同班集体中的相对位置B.注重测验题目是否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同要测定的内容范围相一致,是否很好地反映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是一味地强调测验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C.能够有效地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对改进教学过程设计,提高教学成效很有帮助
⑵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测验:①准备性测验:试题难度较低、考核内容主要是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②形成性测验:试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制定,可难可易,一般不以区分学生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学生分等鉴定以及学生间成绩的比较③总结性测验:涉及范围广,测验的内容必须注意代表性,各种试题的比例应与整个课程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相当
⑶标准化学绩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①标准化学绩测验: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的优点,是评价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②教师自编测验:操作过程简单,施测手续方便,应用范围一般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颇为有用。

知识的概念与类型[3]
知识的概念:p191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们大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
物的主观表征,是主客观的统一。

知识类型包括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自我效能【1】
自我效能理论(P76):答:也称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2】
成就动机理论(P72):答: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2】p12-16
(1)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

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1】p105
成熟自我由低到高发展
(一)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生理自我时期)
(二)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心理自我时期)
(三)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自我时期)
学习迁移及其类型【1】P85
通常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类型(P87-88)
(一)根据迁移性质来分,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二)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三)根据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四)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
1)形式逻辑思维处于继续完善之中
2)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所预期的结果。

情绪情感的分类【1】
1)情绪2)情感3)情操
高等教育心理学【1】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的“学”和“教”的基础心理学规律的学科。

自我意识【2】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

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正负迁移含义并举例【2】
①正迁移: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②负迁移: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再学习英语的音标发音就时常发生干扰。

根据迁移的方向划分:①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

自上而下的迁移――“角”这一概念的掌握,有助于“钝角”、“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自下而上的迁移――先进行加法、减法的学习,对以后更高级的乘法和除法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②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

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概念,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横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先后来划分:①顺向迁移:“举一反三”就是学习的顺向迁移②逆向迁移:学习了动物概念之后,再学习植物、微生物的概念,就
会使已掌握的原有的动物概念发生变化。

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划分:①特殊迁移:小学生在学完加减乘除以后,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就可以把已有的经验加以重新组合来解决问题②普遍迁移: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事例中去。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
(一)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
1)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效率的
提高。

也就是说,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由于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增强了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水平;②增加了互相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而造成的心理疲劳等。

2)社会阻抑作用,也称社会干扰或社会惰化。

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
为效率的下降。

即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被称为社会阻抑作用。

研究表明,社会阻抑作用取决于活动的性质和个人技能熟练的程度。

在复杂的脑力劳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在简单、机械的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体有助长作用。

3)社会惰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
偏少的现象。

(二)从众与服从p121
从众: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行为。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2】
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2】
简答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P40):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连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简答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P40):①智慧技能是指个体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②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③言语言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④运动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⑤态度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简述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1】p170-174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2)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
(3)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4)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社会助长【1】
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

也就是说,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

最优计划理论【?怀疑是题出错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