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养蚕技术探讨(一)

科学养蚕技术探讨(一)

科学养蚕技术探讨(一)
摘要阐述了养蚕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包括养蚕过程中的蚕种催青和补催青、领种、提青分批、补水保湿、喂蚕、簇具消毒,桑园管理中的施肥、防止农药污染等内容,以提高养蚕效益。

关健词养蚕业;养蚕技术;桑园管理
养蚕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它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体,其最终经济效益的获得必然是种养皆成功的结果,同时养蚕又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而消毒技术需贯穿整个养蚕过程。

但是,近几年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蚕农在养蚕中已按规定消毒,但养出的蚕还是病多、茧层薄、产量低。

养蚕是一项细致活,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不容忽视。

为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蚕农生产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总结,以促进养蚕业的发展。

1养蚕
1.1蚕种的催青和补催青
无小蚕共育条件的地区,在早春气温较低时,蚕农领种回家后往往没有进行补催青工作,使蚕种在自然气候条件下自然孵化,结果往往造成出蚁迟、不整齐或严重的不出蚁等现象,给下一步养蚕工作带来困难或直接导致养蚕失败。

因此,早春室外气温低于20℃时进行补催青工作十分重要,一般可用木炭或电炉进行加温,有条件的也可用专用加温设备,温度一般保持在25.0~25.5℃,转青后要求温度在26.5~27.0℃,收蚁当天把温度适当调高到28℃,加温的同时要注意煮水保湿防干燥,干湿差保持 1.0~1.5℃,用木炭加温的一定要注意让木炭燃烧完全,以免产生CO中毒。

另外,光线对蚕卵的孵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点青到感光收蚁期间,蚕室要保持绝对黑暗,促使孵化齐一;当出蚁不齐时,只要黑暗保护,隔日收蚁对已孵化的蚁蚕无不良反应1]。

1.2领种
领种时,早春气温较低,可在中午较暖和时领种;夏秋季节高温,要在清晨或傍晚领种,以免高温影响蚕卵发育,日晒、雨淋、闷热及刺激性气味的熏蒸都会对蚕卵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领种时间的选择是养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措施。

1.3提青分批
一批蚕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蚕发育参差不齐的现象,如龄期不同、有的眠有的醒,从而容易交叉感染病菌,引发蚕病。

可采取提青分批的方式让眠蚕与不眠蚕分离,分批饲养,以防眠蚕被桑叶埋压。

弱小蚕往往是病菌的易感群,在提青分批过程中,淘汰弱小蚕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可以降低整批蚕的病菌感染率。

选蚕时不要用手直接拣蚕,要用专用拣蚕的筷子把弱小蚕夹到石灰碗中,拣出的蚕不能随地乱扔,更不能拿来喂鸡、喂鸭,选择一个远离养蚕及种桑的区域深埋,防止二次感染。

1.4补水保湿
夏秋季节气温高、空气干燥,容易导致桑叶失水、蚕儿食桑不均匀、发育不整齐、大小蚕现象多2]。

1~2龄小蚕要用薄膜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小蚕采取只盖不垫半防干育;同时注意蚕室通风,防止闷热小气候产生,为防止桑叶因空气干燥而失水变质,可适当添食水叶,补充水分,或在室内墙壁上适当喷井水降温,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桑叶水分。

1.5喂蚕
进入蚕房喂蚕一定要洗手、换鞋,蚕室门口可撒上一层稍厚的石灰粉,进入蚕室前双脚踏上石灰粉再进入蚕室。

不要刚除完沙或用手捏过病、死蚕后又抓桑叶喂蚕,以免病菌通过手或鞋传染给健康蚕。

1.6簇具消毒
有的蚕农采茧后不及时消毒簇具,而是把簇具堆放在蚕室周围或蚕室内,等下批蚕要上簇时才匆忙用火烧去簇具上的残丝,随即用来上簇,这样很难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很多病菌就是通
过这种不及时消毒的簇具传播的。

采茧后应立即对簇具消毒、晾干,放到清洁、干燥、通风的室内存放,留到下批蚕上簇时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