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2019年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

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

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自然,顺其发展。

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根本就谈不上家庭教育。

主要表现在:
1、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
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

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2、家庭教育缺失,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3、监护权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由于父母疏于照顾,临时监护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监护权,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目前农村适应留守孩子的公益性娱乐设施很少,而社会上诸如网吧、游戏厅、不良书刊、黄色碟片等无不污染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少留守儿童经常光顾此类场所。

4、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另一方面,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

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5、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

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6、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这些情况,要实现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应把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1、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2、推动关注留守儿童政策措施的出台。

农民在外出务工时不将孩子带在身边,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现行的人口管理体制,农民工在城里只能扮演“外乡人”的角色,始终难以融入城市之中;二是城市高额的教育费用。

因此,一方面,要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民工“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

另一方面,可以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担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同时取消入学限制和高额的借读费,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

2、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

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5、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监督孩子的思想变化。

一是建立校外辅导站。

双休日、寒假、暑假期间家庭教育基本处在空白期,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全心学习、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的地方,可在每个乡镇都办起了校外辅导站和暑期乐园,让其成为增长知识、拓宽兴趣爱好的“民间知识库”,成为家长最放心、儿童最想去的“平安度假村”。

二是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于父母的远行,造成了亲子关系的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与道德发展。

缺少了父母教育他就容易从别的地方去获取,比如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一些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这个空子”。

针对这种情况,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做“好学生”、“优秀小公民”的浓厚氛围,激励留守儿童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三是扶贫帮困,为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瓶颈的关键在于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的温暖。

有的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生活水平低下,培养孩子上学已成为这些家庭的重要负担,为他们解决学费问题是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动员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使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得到有效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另外,还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4、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

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