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区情肃州区是酒泉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
肃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置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连接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的通衢重镇,周边与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国最早的石油基地玉门油田、国家重要的核工业基地四0四厂、驰名中外的中国西部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酒泉钢铁公司鼎足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肃州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7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亿元,财政收入2.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35元。
历史文化悠久。
肃州区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神农和五帝之一的颛顼辖地,九州之一的古雍州西界。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北凉国曾在这里建都,其后诸多朝代均以此处为省州府地。
肃州建置沿革历史悠久。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置禄福县,西晋改为福禄县,隋代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始置肃州,民国设酒泉县。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日成立酒泉县人民政府。
1959年,酒泉、金塔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地级),1961撤消地级市改为县级市,恢复金塔县。
1964年11月撤市改县,1985年撤县建市。
2002年9月,撤消县级酒泉市,设立肃州区。
古往今来,在肃州这片神奇的沃土上,西域文化与华夏文明相交汇,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融合,历史神韵与现代文明相辉映,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和魅力,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肃州名胜古迹富集,境内分布着280多处独具魅力的西部文化胜迹,全国独一无二的汉、晋、唐古墓群就达184处,以钟鼓楼、玉皇阁、古酒泉、壁画墓、长城烽燧和汉晋墓葬群等为主体的古代文化艺术群体,联结天下雄关--嘉峪关和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形成了丝路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道驼铃、清泉绿州、祁连雪峰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粗犷、雄浑的西部风光画卷,是中外旅游观光之胜地。
地理位置独特。
肃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南依祁连山,北枕古长城,东接金张掖,西连嘉峪关,自古就是"诸夷入贡之要道,河西保障之襟喉;东西通衢之要冲,军事边防之重镇"。
全境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84公里。
全区辖7镇8乡,总人口36万人,有汉、回、裕固等15个民族。
肃州地处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交汇之处,是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切合点上的次区域中心,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中转站,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的"金三角"。
祁连山脉与合黎山脉南北相夹,形成了著名的酒泉盆地。
盆地内戈壁、绿州、河流、湖汊相互交织,属于大西北典型的戈壁绿州地貌。
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奇丽的地貌特征,使肃州成为中国西部一块大有可为的地方和充满神奇魅力与无限生机的热土。
物产资源丰富。
肃州地域辽阔,土层深厚,水利光热资源丰富,发源于祁连山的11条河流灌溉着63万亩肥沃的土地。
这里盛产小麦、玉米、豆类、水果、蔬菜等优质农作物190多个品种,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糖料生产基地、全国第一大对外制种基地和洋葱生产集散中心。
目前已建成20多万亩农作物制种基地,年产种子6500万公斤,与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关系。
运用国家科技成果培育成功的特产水果--"酒锦王"牌锦丰梨,被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栽植面积5万亩,年产优质梨1500万公斤;具有多年栽培历史的洋葱,个大肉厚营养丰富,获全国农产品展销第一名,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达2亿公斤,外销量达90%以上,是肃州著名的特产之一;啤酒花、啤酒大麦、孜然、紫花苜蓿等多种农产品以极佳品质,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
其中啤酒花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酒花甲酸含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个百分点,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目前已建成稳固的酒花生产基地8000多亩,年产干花2600多吨;以洋葱、甘蓝、香葱、大蒜、土豆、野菜、胡萝卜、四季豆、青红椒、双孢菇等20多个品种为主的脱水蔬菜,质量优良,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声誉,产品大批量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是理想的抗癌防癌绿色食品;畜产品种类繁多,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奶牛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畜禽饲养总量达到550万头(只),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畜禽产品主要产区之一。
肃州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境内分布有石油、石灰石、花岗岩、石膏、芒硝、祁连玉、泥碳、烟煤、有色金属、非金属、建材等矿产地多处,储量可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肃州区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工业产品有160多种,汉武御酒、夜光杯、机制纸、富康家具、工业锅炉、橡胶制品等40多种工业产品荣获国优、部优、省优称号,行销国内,部分出口日本、美国、俄罗斯及港、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围绕农村"1+1"富民工程,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和劳务输转等重点工作,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全区以日光温室、食用菌、高效制种为主的"万元田"达2.1万亩,"双千田"22万亩。
畜禽饲养总量达到640万头(只),成为甘肃省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畜禽主产区之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进一步拉伸了产业链条,全区累计建成龙头企业274家,年加工销售农畜产品60多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了65%。
依托龙头企业建成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80家,吸纳会员8000多名,带动发展订单化种植面积40万亩、各类畜禽300多万头(只),农畜产品订单率达到了68%。
在粮食上,形成了以汉武酒业集团、星火面粉公司和粮食收储公司为龙头,各收储企业、销售公司、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常年加工转化购销网络,年加工转化销售粮食9.4万吨;在制种上,形成了以敦煌种业、先锋种业为龙头,丰乐种业、东方种业等50家制种公司为依托的对外制种生产销售体系,全区近三分之一的耕地用于种子生产,年生产销售各类农作物和花卉种子6000多吨;在蔬菜上,形成了以巨龙供销集团、西部商贸公司、上坝九州菜业集团等脱水菜加工为龙头,各乡镇、村两级脱水菜加工为补充的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蔬菜4万多吨;在林果上,形成了以清水、总寨等6家恒温库为龙头的林果加工、储藏企业,年加工、储藏、销售果品7200多吨;在牛奶加工上,以好牛乳业、雄鹏乳业等4家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企业,日加工鲜奶可达200吨以上。
这些龙头企业所生产的"三鹿为佳牛奶"、"草王"绿色牧草系列产品、"特尔鲜"水果、"酒锦王"系列蔬菜水果等一批名优新特产品行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和西欧地区。
城市工业势头强劲。
按照"增加总量、调整结构、优化环境、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肃州区立足地方优势资源,以信息化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质量体系认证和研发机构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依靠专业性强、市场风险小、经营机制灵活等优势,该区工业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区工业企业达306户,个体工业经营单位有1980多户,从业人员2.4余万人,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8亿多元、工业增加值4亿元,上缴税金3100多万元,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年产值过千万、利税超百万的企业达16户,先后组建了银星纸业、汉武酒业、富康家具、东方大明等企业集团,培育了"富康家具"、"汉武系列酒"、酒泉夜光杯等一批名优产品,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造纸印刷、家具制造、食品酿造、运输维修、矿业采掘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
同时,该区把深化企业改制、开发工业项目、提升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根本措施来抓。
近年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按照"转让搞活微利企业、破产重组特困企业、出售停产歇业企业、规范完善骨干企业"的改革思路,采取法人持大股经营、破产重组、民有民营等多种形式,先后对56户区属企业进行了彻底到位的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了大范围的资产重组,激发了企业活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现已达到98%。
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快经营机制转换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小而灵、小而快"、"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大力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和新产品开发,先后完成了不锈钢门窗型材、太阳能真空管、可视门铃、晶玉夜光杯等300多个新续扩改项目,开发新产品60多个,有力地增强了工业企业发展后劲,并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力优化本地区工业经济结构,近年来累计建成固定资产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各类项目459个,其中千万元以上的132个,增加税源5000多万元。
镜铁山电站等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电力能源开发项目,填补了我区能源开发的空白;敦煌种业果蔬粉、西部商贸真空冻干蔬菜等一批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扩大了龙头带动规模;大禹节水滴灌管、银星纸业无碳复写纸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提升了产业档次。
一大批新项目的相继建成,扩大了经济总量,使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非公经济生机勃勃。
肃州区通过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着力完善服务体系,构筑创业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10843户,从业人员2.2万余人,注册资金亿91.8亿多元;私营企业531户、注册资金8.2亿多元,年上缴税金9100多万元,非公经济已成为该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肃州区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大宏观指导力度,不断加强协调服务工作,促其快速发展。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力度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见》,重新修订和完善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从税收征管、资金信贷、土地划拨、劳动用工等方面制定了更加优惠、更加灵活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以集镇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开发区和沿路沿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建设步伐,吸纳300多户业主建门点,搞经营;进一步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全区各类封闭运行的市场达到40处,总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肃州区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由开始的家庭式作坊经营转向公司制、规模化经营,一批上规模的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迅速成长,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