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见,蓦然间接触到“行走学校”这个字眼一下子竟愣住了,心存感激,感激我们的问题孩子有救了,怀着惊奇,在网上我留意了一些有关的信息,现采集如下:6辆卡车、2辆面包车、1辆餐车,穿着军绿色大衣、来自全国各地的2 15名孩子,组成一个“大篷车”式的学校。
经华蓥、广安、遂宁再到成都龙泉驿,“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一入川就备受关注,尤其近日在成都更引发了关于“魔鬼训练营”的激烈讨论。
曾经有位专家如是评价徐向洋,他是一个英勇的战士,一个曾经不成功的家长,一个勤勉的学生,一位优秀的教师。
徐向洋是由教育自己的“问题儿子”走上行走学校之路的。
他的儿子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因为贪玩调皮成绩不好,最后离开了学校。
在对儿子长达6年的特殊教育中,徐向洋慢慢悟出了对问题学生的生活教育方法。
直击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驻扎在成都龙泉驿桃花沟停车场上,徐向洋工作室一、二纵队的215位学员正由自己班的管带领着进行各种训练……镜头一:站桩高台上悬1小时15岁的吴浩来自广西南宁,站在高高的楼梯上,前脚掌触地,足弓以后的部分全部悬空整整60分钟。
“我过去好动,一点也静不下来。
”小吴说,身体悬在离地面1米多甚至2米的地方(虽然有保护设施)稍不注意就会摔下来,“不专心也不行。
”(画外音:针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老是开小差的学生,徐向洋工作室安排了站桩、高台站桩、穿珠子等静力训练。
)镜头二:朗读10米外要听得清停车场一角,小欣恒正在大声朗读《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欣恒和周围的孩子们都扯着嗓门,“尽量将每个字读到10米以外的人也能清晰地听见。
”据欣恒介绍,自己因为不爱上课、迷恋电脑游戏而被父母从南京送来。
(画外音:工作室专门编制了一整套训练材料,经过快速阅读、朗读等训练,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正常交流的表达能力。
)镜头三:毕业拎走5双破烂鞋12月22日下午,浙江男孩周波的父亲来到龙泉驿,办理了周波的“毕业”手续,孩子将离开呆了1年的“特种部队”。
周波手里拎着一只绿色塑料袋,“我的鞋,5双,都是破的。
”现场一直有不少居民围观。
周波突然大喊“不准看”,旁边一位老婆婆却回应:“你不认真学习、不听话,我们就是要看你!”周波的父亲连忙劝孩子:“告诉大家你已经改好了呀,要回家读书了。
”(画外音:许多孩子驻扎时常会有人围观,这样的围观和人群有力的“看”,却成 し⒑⒆幼宰鹦牡囊患亮挤健#?br>调查成都孩子的训练清单记者随后从管带手中得到一份学院训练计划。
四川来的孩子主要集中在成都,他们大多没有什么特别的恶习,只是比较懒散、骄纵、个人生活能力差。
管带已为其度身定做了训练计划———1、陈海,男,1992年8月11日生,2005年9月5日到工作室受训。
基本情况: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极差,没有上课听讲的习惯和意识。
缺乏礼貌,与旁人缺乏正常交流的表达能力和勇气。
针对性教育:1、针对他反应慢的特点,进行手指操训练,每天40分钟,训练左手像右手一样灵活伸张收拢,从而使右脑得到进一步开发和锻炼。
2、进行高频汉字练习,每天两小时。
3、制定大声朗读训练,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自我演讲10分钟。
4、目力训练:眼操加强眼球活动,增强眼球的灵活性,使其有一双“火眼金睛”。
2、田阳,男,1993年1月生,2005年7月19日来工作室受训。
基本情况:调皮、任性、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事漫无目标。
针对性教育:1、倾心听话训练:周期4周,初级阶段能够做到没有小动作;中级阶段做到耐心听讲,面部表情严肃,眼睛有神,还课率达到60%;高级阶段做到全神贯注听讲,还课率达到90%以上。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务整理,周期4周,每周两次。
3、舒畅,女,1991年7月19日出生,于2005年7月23日来工作室受训。
基本情况:娇生惯养,懒惰,任性,自以为是。
针对性教育:耐受性训练,如:每周洗一次全班袜子;行军中,能控制并按计划或规定喝一壶水。
对话惩戒是必要的手段昨晚10点多,刚从湖北宜昌赶回成都的徐向洋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择差”教育只选“差生”记:您说您的眼里没有“差生”,为什么您出书、办内部刊物还有自己的网站主题都把你们所进行的工作叫“择差”教育?徐:这是与现行的“择优教育”相对应的。
一般的正规学校都希望选择优秀的学生,而我们则专门选择正规学校头疼的、不愿吸收的“问题学生”、“困难学生”进行教育。
人们约定俗成叫他们“差生”,因而我们才叫做“择差”教育。
记:您如何理解您所收到的“学生”?徐:我们收到的孩子基本有三类:一类是送来吃苦的,想改掉娇生惯养的坏习惯;一类是迷恋上网,学习成绩太差的;最后一类是喜欢抽烟、喝酒、打群架的。
第一类占了10%,后两类各占45%。
记:这些学生为什么会对学校所传递的教育信息缺乏共鸣?徐:不是他们不想学习,而是没有做好进行学习的必要准备,包括思想的、精神的、身体的、知识的、能力的准备,因而在考试中就必然地成为“失败者”,成为“差生”。
事实上,这些“差生”智力完全正常。
行走不是“魔鬼训练营”记:给大家的印象,您这个纵队就是一座移动的“魔鬼训练营”。
徐:这实质上是一种误读,把我们的工作完全妖魔化了,好像我们只有“走路”和“打”两大本事。
我们工作室提出了使学生学会生活、做人和学习的“三学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和心理素质的“三养成”;使学生具备“四技能”:精确、快速、持久的记忆力,敏锐细致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坚韧顽强的意志力;使学生掌握高速度、高准确度读、写、算、记的“四技术”。
至于惩戒教育,这个是必要而且太需要的手段。
祖宗的戒尺就是这样一直传下来的。
如果我们还不能视学生为儿女,那说明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到位。
坦率地说,还是有一些家长不能接受。
但我是为孩子们好,他们今天不接受教育的惩戒,明天就会接受法律的制裁。
记:听说您自创了一整套的特殊训练方法?徐:我们行走学校形成了三大训练。
第一是生活教育训练。
第二是服从社会生活基本规则与规律的训练。
最后是学能训练。
记:也就是说,您也认为走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徐:走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法。
陶行知先生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就是说,当我们以社会为学校时,“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我们行走学校不断地变换教育场景,大海边、井冈山、泰山、大别山、将军墓地和伟人故居、各地的博物馆等等,这就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格外生动。
反响徐向洋带来了什么?徐向洋的“部队”在龙泉驿驻扎后,成都家长送孩子来的不断增多。
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会被源源不断地送来?记者采访了四川教育界多位专家。
“‘徐向洋行走学校’实际上为我们的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和课题组负责人姚文忠教授指出,全国上亿中小学生中有多少“问题学生”、“困难学生”,从“徐向洋行走学校”8年的成功实践来看,他们拯救了不少的孩子,使许多家庭重燃希望。
四川教育学院刘裕权教授认为,“徐向洋行走学校”给家长和学校提了个醒,教育应该是完整的。
对于家长来说,家庭应当是孩子从小学习、适应和实践社会规则的基本场所。
对于学校来说,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风格,包容他们在适合自己的方法下学习。
对于社会来说,不仅应当容忍想出来的教育、说出来的教育、做出来的教育,也应当容忍徐向洋这一“走出来的教育”。
姚文忠教授认为,徐向洋对待“问题孩子”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正是“因材施教”这一古训的又一例证。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缺乏生活能力、缺乏准备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而且会更多,我们必须正视行走教育中许多探索的普适性和深远意义。
”一位从事一线中学教育20多年的老师说。
“当我们从‘大别山中天降红伞’给人们的惊喜,再看‘井冈山归来重听革命歌曲’学生的情绪变化;当我们欣赏着‘徐向洋行走学校’学生们在大海边行走的照片,再聆听着孩子们在老红军墓前的宣誓……我们想说的是:在祖国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孩子们走啊走,走出了自己的阅历,体验了人生的百味,收获了天下情怀!”姚文忠赞叹。
(文中学员均为化名)网上有这样评论行走学校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不懂教育不干教育的人这样去关注这样去看待,凿实很感动,内心也欣慰起来,看罢心里竟有些热乎的——我看电视基本上就是锁定中央电视台的科技频道.了解这个行走学校从一个好像叫XX说法的节目.具体名字我也记不得了.就是一长的贼傻的男的,和说话软软的,面前摆个笔记本的女的一起主持的.这俩人每期弄个社会话题,然后找几个观众来连线.这个行走学校就是用暴走这种比较耗费体力的方式来纠正孩子们的恶劣习性,这恶劣习性大概指的就是上网成瘾.当然矛盾的焦点不是暴走,家长们都是了解了这个学校的暴走疗法才送孩子来的.实际上争论的问题在于教师们的管理已经不是军事化,而有点监狱化虐待化了.还能记得甲方乙方的里的台词不"一点好脸都不给你,张嘴就挨叱,重活累活都让你干了还不拿你当人看,给一大嘴巴都算是轻的".Yes,就是有点这个感觉.小朋友撒个尿要求30秒.小伙子掏家伙掏慢点就等着尿裤子吧.违规?毫无悬念的嘴巴就扇过来,还是"给一大嘴巴都算是轻的".而且这学校的校长也是极其的NB,长的一幅罪犯的脸,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家长们提出的意见我们虚心听取,但决不接受,我们有我们的教育方式"前半句还像人话,后半句摆明了就是不吊你的意见,一句话,爱来不来.就差来这个手势了凸-_-凸.ok.我不是教育工作者,说实话我研究不透小孩子,事实上我是那种思想提前老化的类型,跟同龄人有时候都不对路,更别提了解小孩子.但总觉得"棍棒出孝子"也并非是没有全然没有道理.香港的七小福都是京剧出身,洪金宝是这样说的"刚进戏班的时候,犯错打,没犯错也打,不过那时的确有效".当然思想教育工作是要跟上,但对肉体的试炼一样重要.否则就不会有"劳动改造思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体肤......".强烈的肉体感触,的确可以令人更深刻的认识这个世界.暴走过后,我想孩子们是可以一定程度的脱离虚拟世界.不过这要掌握一个度,要是一味的折磨肉体就可以健康成长,那古时候最有成就的应该是奴隶了.在这种折磨下,有哭鼻子逃跑的,也有欣然承受的.那些逃跑孩子的家长说,我家孩子身体差,大的孩子小的孩子都跑一样的路程,太不公平,应该因材施教.拜托,你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是学习的么?是让他认识现实的.就像一个孩子说的"泡泡堂玩的再好有什么用",跑出差距来,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有些孩子毕业后还十分怀念那段日子,家长也看到了不同,其实很简单,大多数的孩子在沉迷于网络的同时也隐约认识到这是错的,但只是逃脱不出来.一旦挣脱出来,自己的改变都会让自己惊奇,自然也感谢折磨他的教育.存在必有理由,出现必有需求.行走学校不是正确的方式,他一定程度的损伤孩子的身心.但"重症下猛药",现今的社会有重症,所以才需要行走学校这猛药.学生们的流行词语是什么?"空虚".因为生活没有目的,所以着魔于虚拟网络,因为网络可以展现自我.现今中国的教育极其失败,在我看来,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培养个性和协作.知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在少时培养个性和协作才是最重要的.个性是展现自我的重要依据,有个性才可以发挥才能.而协作则可以把才能完全应用于实际.学校的填鸭教育完全抹杀个性,而于此同时也没有培养出来团队协作能力.对军队而言,同样抹杀个性,但至少灌输了团队第一的理念.韩国人口稀少,几乎所有人都要服兵役,所以在竹岛问题上有人切指,举国民众支持国货.这些举动,军队的团队精神功不可没.这种精神和个性并不矛盾.而是在满足团队利益下展现自我.现在中国的学生两点都没有.没有个性怎么知道自我目的?不懂协作如何享受社会?这两点教育本身也是矛盾的,过强的个性培养会淡化团队,过强的团队培养会淡化个性.我认为应该以个性培养为主,因为学校另外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技巧,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是极个性的,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期间辅以团体训练,把团队精神真正的植根在每个人心中.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也是民族复兴的前提.行走学校无疑是个畸形的产物,但不得不说,我们现在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