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近代史 PPT
民谣:南岗是天堂,道里是 人间,道外是地狱。
傅家甸为中国人居住区, 不在中东铁路租借地范围 内,最初由来 自于河北、 河南、山东的修筑中东铁 路和建设哈尔滨新 城与 埠头区的民工们居住,其 街道与居住街坊 由自发 形成。
在 19 世纪末,道外区也随着航运的发展逐渐繁 荣起来。由于傅家甸 的发展没有列人当时的 “都市计划”之 中,因此,整个地区属于没有规 划 的 自发式建设,其街坊形状与埠头区 (现道里 区)相反,是南北长、东西短。道路走 向弯曲,疏 密失衡、道路宽度参差不齐,整体较窄,内部结构 的随机性较强,对外联系很不方便。 付家甸的纵向主街街道与自由的副街排列方 式。
规划进行
1990年的哈尔滨
城市规划
28 4
3
1
7
7
5
6
新城区道路系统结合地形,采取方格网、 放射型道路和圆形广场相结合的形式来 划分整个区域。作为主干道的大直街贯 穿城区的主体,与之相交处有三座圆形广 场,其 中的尼古拉教堂广场为城区的中 心广场,是新 城的几何中心。
由于广场的存在,分新城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区主要以秋林公司为核心来布置商 业 网点和一些 国家 的领事馆。西部主 要以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大楼为核心,其 两侧 为中东铁路 工作 人员的住宅区。
合理地布局 了行政管理中心、商业中心 生活居住区、公园绿地等等。住宅组团
南岗区 划分很整齐,按周边式布置标准设计的庭
院住宅。大型公共建筑。
规划
哈尔滨 中东铁路住宅 的用地指 标 比起其他住宅要 优越得 多,为 花园式住 宅。作为一座新城,这 里 的肌理规划反映了欧洲最新 的规划理论。
埠头区是现道里区的核心地带,以 中央大街为核心,多条相互平行的 大街垂直于松花布置,已取得街道 与水运之间的边界联系,道路程 方格状。
+
25 1837
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围地为区围为市里里距地用地区了哈
。区两域内中街。,离区地区、商尔
,公。作心地新总市限区、居业滨
以里特为,西城面中制、特住地在
控的别市半南市积心。移别地区规
制环设街径部接 半规民地区、划
城 市 范
状 绿 化
立 了 宽
地 规 划
公 里 范
, 以 此
近 现 有
平 方 公
径 公
划 范 围
地 区 的
区 、 军
、 绿 化
工 业 地
中 采 用
哈尔滨的近代史
地理位置
+ 哈尔滨市位 于东经 125°42′130°10′, 地处中国东 北北部,黑 龙江省南部。 哈尔滨是黑 龙江省省会, 也是东北部 最大的城市。
历 史 沿 革
铁 路 要 素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河 流 要 素
1898年沙俄殖民者在哈尔滨的规划中主要的事顺应 地势的掉地块格网的组织形式,这种不同的归属 和不同的功能所确定的规划方式促使哈尔滨形成 了松散的南岗、道里、道外、香坊等多个核心。
如新城大街、中国大街、炮队街 现通江街等街道垂直于松花江布 置,构成商业街区的主体。由一条 斜向的斜纹街(今经纬街)接连,经 界虹桥曲折迁回与南岗新城。
道里的主要街道都垂直于松花江, 次要街道都垂直于中国大街,也有 许多东西长、南北 窄的小街 坊,从而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街道空 间和临街立面。
中国大街形成于1903年,1928 年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是 哈尔滨精品建筑的集成地,成 为哈尔滨的历史名街。在最初 的规划中,以中央大街为主街, 在两侧横向布置了密集的副街, 形成了鱼骨状的城市肌理。副 街内临街的建筑作为商铺,内 部为密集的居住大院,居住着 各色市民。经过多年的发展, 整个道里区显示 出浓郁的异 国情调而成为特色突出的商业 街区 (见图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