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统一技术规剪力墙结构统一技术规定第一节、一般规定1.剪力墙布置原则2.1.一般与短肢剪力墙的判别1.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h w/b w为5~8的剪力墙,一般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h w/b w大于8的剪力墙。
2.下列情况的剪力墙不认为是短肢剪力墙:a)T、L、H等形状的剪力墙,其中一肢的h w/b w大于8时;b)当墙肢的h w/b w=5~8,但墙肢两侧均与较墙的连梁(连梁净跨与连梁截面高度之比l b/h b≤2.5)相连时(1);c)当墙肢的h w/b w=5~8,但有翼墙(翼墙长度不小于翼墙厚度的3倍)相连时(1)。
2.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1.判别标准:符合下列两款中的任一款,则可判定为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
a)短肢剪力墙承受的倾覆力矩占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40%~50% (2);b)高层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负荷的楼面面积与全部楼面面积的比值大于1/2时(1);多层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负荷的楼面面积与全部楼面面积的比值大于2/3时(1)。
2.注意事项:a)最大适用高度应比一般剪力墙结构适当降低,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分别部大于100m和60m;b)短肢剪力墙较多的结构中应设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c)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d)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规范规定的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抗震设计时,各层短肢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力设计值的轴压比,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宜大于0.5、0.6和0.7,无翼墙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0.1;对于多层剪力墙结构 (1),不论是否属于短肢剪力墙较多的结构,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宜大于0.3、0.3和0.5;e)用SATWE进行抗震分析时,应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和指定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以便程序按《高规》第7.1.2条第5款进行内力调整;(待证实)f)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对于多层剪力墙结构(1),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0%,其他部位不宜小于0.8%;g)高层剪力墙结构的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多层剪力墙结构的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80mm(1);h)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宜设置翼缘。
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平面外不宜布置与之单侧相交的楼面梁;i)高层一般剪力墙结构中,如果存在少量的短肢剪力墙,不必遵守《高规》第7.1.2条的规定(2)。
第二节、计算第三节、剪力墙构造要求1.剪力墙厚度:2.剪力墙加强区:3.剪力墙墙身配筋:4.剪力墙边缘构件:5.剪力墙连梁:一. 剪力墙截面厚度1.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截面厚度可按每层8~10mm估算。
2.《高规》对剪力墙截面厚度的规定:二. 剪力墙墙身配筋1.分布钢筋配置原则/10;a)直径最小可用8mm,不应大于bwb)配筋率ρ≥0.25%;需要注意:(1)抗震设计部分框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部位ρ≥0.30%;(2)错层结构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抗震ρ≥0.50%,非抗震ρ≥0.30%;(3) ρ≥0.25%不适用于地下室外墙)2.剪力墙的构造分布钢筋配置3.剪力墙的拉接钢筋拉筋呈梅花状布置,间距应为墙分布钢筋间距的倍数。
三. 剪力墙边缘构件1.钢筋配置原则a)一个暗柱可采用两种直径的纵筋;b)纵筋间距不大于300mm;c)一个暗柱可采用两种直径的箍筋,但箍筋间距应相同;d)当为端柱且承受集中荷载时,纵筋间距、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e)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每个方向拉筋的肢数不应多于该方向总肢数的1/3(3);构造边缘构件除外箍采用封闭箍外,其他箍筋肢采用拉筋;2.结构分类为便于表述,抗震设计时,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设计需要根据结构复杂程度和高度将结构分为A、B两类:a)B类:(1)复杂高层建筑结构;(2)混合结构;(3)框架-剪力墙结构;(4)筒体结构;(5)B级高度的剪力墙结构;b)A类:除B类外的其他情况。
3.标准边缘构件的构造纵筋4.边缘构件的箍筋a)箍筋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b)配箍特征值限值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可按轴压比大小内插取值。
c)最小体积配箍率四. 控制剪力墙平面外弯矩1.不宜布置与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单侧相交的楼面梁;2.与无壁柱或翼墙的剪力墙相交的楼面梁截面高度,不宜大于剪力墙厚度的2倍;3.与无壁柱或翼墙的剪力墙单侧相交的楼面梁连接,采取梁端铰接或半刚接,相应加大梁跨中弯矩。
五. 小墙肢设计1.hw≤4bw的一字短肢剪力墙,应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2.墙肢较短时的设计处理a)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墙身与边缘构件合并绘制:i.墙肢截面高度hw ≤4×bw;ii.墙肢扣除边缘构件后,剩余的墙身长度hw’≤400。
b)合并绘制的边缘构件纵筋率和配箍特征值,除非规范有规定外,可仅按边缘构件截面验算,不必按墙肢全截面验算;c)墙肢截面高度hw ≤4×bw时,边缘构件纵筋应配置在墙端,一排布置不下时可布置多排,每排纵筋净间距取50;4×b w <h w≤5×b w时,酌情将边缘构件纵筋布置在墙端附近;d)外箍采用封闭箍;一、二级抗震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端部第二个纵筋间距采用小封闭箍,其他墙厚度方向的箍筋肢可采用拉筋,长向内部箍筋肢可采用拉筋;一、二抗震的其他部位和三、四级抗震的全部,截面内部箍筋肢均可采用拉筋。
六.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设计1.计算体积配箍率可计入有可靠锚固的墙体水平钢筋;2.拉筋的竖向和水平间距分别与墙身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间距相同。
七. 柱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1.柱箍筋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特征值2.对应配箍特征值的体积配箍率八. 梁截面宽度1.梁截面宽度一般不宜小于150,框架梁不宜小于200;2.分隔井道、卫生间等的小梁梁宽可用120。
九. 梁分析模型1.楼层梁与剪力墙单侧相交(无壁柱或翼墙),或中间支座两侧高差较大时,采取梁端铰接或半刚接,相应加大梁跨中弯矩;2.剪力墙连梁的跨高比Ln/h>5时,宜采用梁单元模型分析。
十. 梁主筋构造1.非框架梁,能确保负筋切断点符合包络图要求时,梁顶纵筋不必在跨中贯通,可采用架立钢筋,梁跨小于4m时,可用部分负筋贯通代替架立筋;2.限制框架梁的负筋贯通数量,只要符合规范规定(贯通数量及包络图)即可;3.框架梁中间支座两边负筋计算值差异较大时,可采用不同钢筋根数;4.注意保证悬臂梁负筋符合包络图要求;5.注意交叉梁系的包络图,以判断支承关系和确定负筋切断点。
十一. 梁箍筋构造1.当梁宽不小于300 ≤b<350时,一级抗震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采用3肢箍,非加密区仍可采用2肢箍;2.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3.应注意非框架梁h≤300,V>0.7ft bh+0.05Np0时,间距不应大于150;4.沿梁全长箍筋的配筋率ρsv:(待确认PKPM是否考虑此要求)一级抗震:ρsv≥0.30×f t/f yv二级抗震:ρsv≥0.28×f t/f yv三、四级抗震:ρsv≥0.26×f t/f yv针对于b≤600,混凝土强度为C25~C60,下列截面箍筋配置应注意。
十二. 梁腰筋构造1.超长结构相应方向框架梁腰筋采用受拉锚固;2.基础梁腰筋采用受拉锚固;3.梁构造腰筋十三. 梁附加箍筋和吊筋1.受力较小时,优先采用附加箍筋;受力较大时,可采用附加箍筋和吊筋组合;2.梁截面高度范围作用有集中荷载,不仅限于次梁,还有吊挂荷载、雨蓬钢梁埋件等,均需设置附加箍筋或吊筋;3.梁上立柱不应设置附加箍筋和吊筋;4.附加箍筋承载力5.附加吊筋承载力十四. 楼板厚度1.上海住宅项目楼板厚度应符合“导则”规定;其他项目不必按此“导则”,楼板厚度可用80~100;2.有线管较多的楼板最小厚度为120~150;3.屋面板最小厚度,一般为120,异型柱为130,复杂、超长、框-剪、复杂屋面为130~150,垃圾房等小建筑简单屋面可为100;4.楼板削弱厚度加强分三类:(1)楼板一般不规则为130;(2)楼板严重不规则150;(3)连接板带150~180;5.常用楼板厚度十五. 楼板配筋1.综合考虑最小配筋率、强度、裂缝宽度,以造价经济为目标,优选钢筋品种,优先选择高强度钢筋;2.温度应力较大的楼板可采用隔根贯通或全部贯通的板面钢筋,贯通钢筋的配筋率不小于楼板全截面的0.15%;3.一般楼板构造配筋率(Max(0.2,45ft/fy))%4.楼板削弱加强部位配筋:双层双向,每层不少于板截面的0.25%,钢筋锚入支座la;连接板带在此基础上加强,钢筋锚入支座l aE;楼板削弱凹角酌情布置斜向钢筋(不少于4Φ16);5.卫生间与房间之间,可不必设置小梁分隔;6.大跨异形板一般设置暗梁分隔;7.转角窗一般设置暗梁加强;8.当板厚不大于150时,暗梁(加强板带)不设置箍筋;十六. 板式楼梯1.梯板最小厚度2.梯板跨中板底受力钢筋a)梯板配筋表计算条件:为截面有效高度,(1)L为梯板计算跨度,h为梯板截面计算高度,hh=h-25mm;(2)梯级高度为175,梯级宽度为250,按梯板全长均有梯级考虑;(3)板底抹面重为0.40kN/m2(斜面),楼面重为0.75kN/m2(梯级顶面和立面),栏杆重为0.50 kN/m2(梯板投影平面);(4)活荷载分3个等级:1级为2.5 kN/m2,2级为3.5 kN/m2,3级为4.5kN/m2;(5)梯板混凝土容重取25 kN/m3;(6)恒荷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4,并考虑恒荷载控制的工况;(7)仅作了正截面受弯强度计算,按两端简支计算;(8)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钢筋强度取f=300和360 N/mm2两种。
yb)梯板配筋选用表3.梯板支座板面钢筋分两种:(1)支座有平台板相连或是钢筋混凝土墙时,按半刚接考虑,支座板面受力钢筋取跨中板底受力钢筋面积的1/2,并且不少于Φ8-200(可用HPB235),配筋率不小于最小配筋率;(2)其他情况时,按铰接考虑,支座板面受力钢筋取跨中板底受力钢筋面积的1/3,且不少于Φ8-200(可用HPB235)。
4.梯板的分布钢筋十七. 梁式楼梯1.梯板选用a)条件:梯板跨度≤2000,梯板厚度为50,梯级高度不小于150(荷载计算梯级按250×175),混凝土强度等级C25;荷载等级:1级活荷载为2.5,1级活荷载为23.5,1级活荷载为4.5;板底抹面重为0.40kN/m2(斜面),面层重为0.75kN/m2(梯级顶面和立面);b)梯板配筋选用表c)梯板分布钢筋:Φ6@2002.梯斜梁选用a)条件:梯板梯级及荷载同上,栏杆重0.50 kN/m,按倒L截面设计(翼缘宽600,厚50),重要性系数取1.10,h0=h-35mmb)梯斜梁选用十八. 楼梯平台板1.最小板厚为80~100;2.构造配筋时对应的板最大计算跨度适用条件:(1)四边支承或两边支承,两边支承时支座为半刚接,跨中控制弯矩取M=0.10qL2;(2)恒载=板自重+板底0.4+面层0.75;(3)活载=1级2.5 kN/m2,2级3.5 kN/m2,3级4.5 kN/m2;(4)混凝土强度等级C25,钢筋强度fy=210,300,360;(5)板厚h=80~120,有效高度h0=h-20,h>100时,h=h-25十九. 双跑楼梯平台梁1.楼梯平台梁选用条件:a)荷载计算按:梯板厚度为110,梯板跨度为3000,平台宽度为1800,梯级为250×175,面层重为0.75kN/m2,板底抹面重为0.40kN/m2,栏杆重为0.50 kN/m2,活荷载3.5 kN/m2b)按倒L截面设计(翼缘宽600,厚90),重要性系数取1.10,h=h-0 35mm,C252.楼梯平台梁选用表二十. 剪刀楼梯平台梁1.中间分隔墙支承梁a)填充墙重15×0.12×2.8=5.04 kN/m (120厚,2.8m高,容重为15kN/m3),双面抹灰重0.8×3.2=2.56 kN/m ,梁自重=1.35×25×0.12×0.35=1.05 kN/m,合计荷载设计值qd(5.04+2.56+1.2)=11.68 kN/m=h-35mm,b)C25混凝土,h2.中间分隔墙为钢筋混凝土墙时的楼梯平台梁3.中间分隔墙为填充墙时的楼梯平台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