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科教学案例分析——C 语程序设计湖南师范大学学工程与设计学院二0一五年十二月姓名: 学号: 专业: 钟智君 20131805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Hunan N ormal University思路来源于生活──《程序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优点:在本案例中,此教师对于教学目标把握的十分恰当。
1、老师所定的教学目标十分的适中。
因为老师对教学目标设定的十分合理,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知识点更加的理解,即减少了部分零基础同学因知识点不理解所带来的抵触情绪,又加深了同学对知识点的记忆。
所定目标能够比较轻松的完成。
2、对于教学重点把握准确。
这一堂课主要是向学生们讲解循环的基本思想,朱老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简单而深刻的给我们展现了循环到底是什么,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比较有针对性。
不足:虽然老师对目标把握的比较好,但是仍有存在着部分不足。
1、主客体颠倒。
目标中出现了大量的让学生、培养学生等字眼,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学生才算这个目标的重点,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2、目标不太直观。
我在看教学目标时,总是带着一个疑问,那就是这堂课到底是做什么的,看了很久才知道是对循环基本原理的讲授,而且三维目标区分的不太清楚。
【教学环节】优点:对于这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得不说十分合理。
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对于老师又或者对于学生都是十分轻松的。
1、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
作为一堂新课,尤其以前面的导入环节形象而生动,利用一个游戏式样的比喻,和课堂紧密结合,十分具有代入感,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
以同学们身边的一个例子轻松简单的渡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步入主题,不断的深化教学,不知不觉同学们就把上课的所有知识全部掌握了,显得轻松而愉快,丝毫不显这是一堂课,但是却给同学们带来深刻的印象,深入骨髓。
3、以学生为主。
充分利用了孔子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思考,却又适时的提示,更像是一堂讨论课。
4、内容全面,层层深入。
利用多种方法使得同学们从零基础到完全掌握,一步一步,不断的强化,思路清晰的体现。
不足:1、示例过少,不够典型。
在整堂课中,所用的示例十分相近,可能导致学生在其他情况下不知如何去着手。
2、自主训练太少。
整堂课都是老师积极引导的,这是十分恰当的,但是过于的积极就会导致学生永远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自主的思考,遇不到问题,使得学生想的过于简单,导致有部分同学觉得简单就不去学习。
【教学内容】优点:1、难点设定的十分恰当。
计算机和人是不同的,如何把人的思维利用一个优秀的算法设计给计算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将他们的思维设计成一个优秀的算法是很困难的,也是很必要的。
不足:1、重点设计的不是十分合理。
整堂课的重点好像就是为了以完成求一个问题的算法设计思想为目的,好像没有时效性。
2、难点突破不是十分清楚。
虽然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思路完成了这堂课,但是就解题的思路而言还是相对模糊,没有真正明确的步骤。
【教学方法及手段】优点:在教学中用到了多种方法相结合,所有的方法都围绕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为主题。
1、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利用游戏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高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人人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不足:但是其场面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就是符合老师的预期,所以的同学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越来越精神;其二就是,每个同学都想着看看别人的思路,导致场面没有激情而冷场,都等着大家回答。
1、没有竞争意识。
在里面加入一个具有评比性质的方法可能效果更加好,而且可以避免同学们不思考的情况。
2、缺乏实验。
加入一些实验我想也是有必要的,不仅可以让同学们稍作休息,看看自己掌握到了什么程度,而且可以稳固这节课的知识,一举两得。
【教学评价】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不仅老师教的简单,而且学生在学的时候十分轻松,对于学生而且也不算太难,也不会太生僻。
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优点:1、学生接受起来简单。
对于一个对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学生而言,循环结构的原理相对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是有必要的,可以增强学生对程序设计这门学科的理解。
2、学生能够深刻的掌握循环的原理。
整堂课,老师都是以学生为主题,总的说来,整堂课的知识都是同学们自己的知识,是他们自己一点一点的总结出来的,虽然经过了老师的引导。
3、选材合理。
循环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点内容,对于程序设计来说,循环结构是其重要的工具,在一个程序中比重十分大。
所以将循环的原理过程告诉学生十分的必要。
4、学习内容在学生接受范围。
中学生的接受范围是有限度的,超过了接受范围可能会适得其反。
不足:1、所花代价太大。
循环结构的原理对于对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而言,花费一堂课这么大的力气来讲代价还是太大了一些,十分的不合理。
3、因小失大。
虽然流程图对于循环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流程图毕竟只是一个分析的工具,程序才是循环的核心要素,应该在画出流程图之后,按照流程进行编程,这样我觉得更显可行性。
附:思路来源于生活──《程序设计》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求100以内偶数和的算法设计思想,并将算法的设计思想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2.过程与方法利用现实生活中不断重复做某件事的例子以及假设围棋挑战赛的过程来梳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此类生活实际中提炼出循环求值的思想方法,即算法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能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设计出解决某个问题的有限步骤,从而理解计算机是如何解决、处理某种问题的。
3.情境与价值观让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与其他同学积极合作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在课堂上创设相应情境,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努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充满乐趣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放飞思维的翅膀,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确立求100以内偶数和的算法设计思想,并将此算法设计思想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上述算法问题同样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另外,如何把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成熟,对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因此,对于如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化成流程图,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还不很熟练,教师在课堂上要作进一步引导。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利用现实生活中不断重复做某事的事件,引导学生去探索求100以内偶数和的方法。
在讲解解题方法时,我认为不宜直接把现成的算法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整个探究过程。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求100以内某些数的和,从表面看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探索到的规律及平时所学的数学方法顺利求得答案。
而计算机与人不同,它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
这是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一个重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训练学生,使学生逐渐学会分析问题,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本案例运用设想的围棋挑战赛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引出求100以内偶数和的算法设计思想。
二、案例描述师:今天在座的有50多位同学,假设今天都去参加围棋挑战赛,而我们要挑战的人就是围棋九段高手常昊,如果有同学挑战成功,那可就名扬天下,成为新一代围棋国手了。
师(引导):大家思考,通常这个过程会是怎么样的?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往挑战赛的模式上想,提示学生可将过程简要地列出来。
师生:围棋挑战赛的过程可以描述为:(1)确定挑战的人数;(2)挑战者和常昊对阵较量;(3)一旦挑战成功,挑战者就可以成为新一代围棋国手;步骤(2)(3)重复执行,直到最后一个挑战者。
师:在挑战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步骤(2)(3)是要重复做的,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生:重复部分要用循环结构来实现。
师:这个步骤重复到什么时候结束呢?由学生讨论怎么确定循环的次数,很明显,已知的挑战者个数是判断循环结束的条件。
根据讨论的结果,最后师生共同得出围棋挑战赛的算法和流程图(如图1)。
以围棋挑战赛的例子启发学生,求出100以内偶数和的算法。
师:根据此问题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问题细化为两种情况。
100以内所有数的和的算法。
师(引导):现在我们先来求100以内所有数的和,应该怎么办?师生共同分析比较挑战赛赛程与此问题的异同,得出此问题的解决步骤:(1)设定一个变量sum表示和,初值为0;(2)再设定一个计数变量i,从1开始计数,同时它代表要相加的数;(3)i和sum相加,和保存在变量sum中(4)i累加(5)i大于100时输出sum的值,否则继续执行③④求100个数中所有偶数的算法师(引导):100以内的数相加的和我们已经能求出来了,但是我们只要100以内的偶数相加的和,那么怎么找出符合条件的偶数呢?生: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我们可以将符合这个条件的数找出来。
师生讨论得出的寻找偶数的步骤:①判断数I除以2是否余数为0②和变量sum与数I相加得到新的和③I累加,再次执行①得出求100以内偶数和的算法师(引导):100以内的数相加我们已求出算法,偶数也找出来了,能求100以内偶数的和了吗?具体算法应该是怎样的呢?生:能,将(2)中的语句放到(1)的循环语句中执行就可以了。
师生最终讨论得出的算法如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各变量的定义与作用,如sum表示和,I既是计数变量又可以是用来求值的自然数。
因为循环次数已知,要加入一个循环控制变量I来计数,当I累加到满足条件的次数后退出循环。
小结回顾以上案例,看似将某个问题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描述算法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过程,但是,思路来源于生活,借助生活当中常见事例的解决方式,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理解并得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