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说新语》二则考点1内容理解1.在《期行》中,友人为什么会“怒”?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自己就走,是失约的表现。
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无信”,二为“无礼”。
2.《乘船》一文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矛盾的焦点是:有人想搭船,该不该答应,当贼人追来时,该不该舍弃所携人。
考点2人物形象1.请用几个词概括《期行》中陈元方的形象。
落落大方、聪明机灵、明礼善辩。
2.在《乘船》一文中,华歆与王朗在对待搭船逃难人的做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在贼人追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
考点3主旨归纳请分别说说两文揭示的主旨。
《期行》通过讲述七岁儿童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却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
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就会丧失朋友。
《乘船》叙述了华歆与王朗对待一个搭船逃难人的不同的处置态度与方法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基础积累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2)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3)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5)歆辄.难之______________ (6)既已纳其自托._____________(7)幸尚.宽______________ (8)本所以疑.______________2.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成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对下面语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人哉!”“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B.“幸尚宽,何为不可?”表示反问,表明可以带人。
C.“宁可以急相弃邪?”“邪”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语气。
D.“尊君在不?”使用了敬称,是一句有礼貌的问语。
4.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B.友人/惭,下车/引之C.王欲/舍所/携人D.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5.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歆辄难之.B.学而时习之.C.惊弓之.鸟D.友人惭,下车引之.6.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阅读根据课文内容,完成题目。
7.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是两文的共同特色,请品析下面的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期行》中“友人”已经有认错的表现了(下车引之),元方还“入门不顾”,元方做得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乘船》中华歆开始对接纳逃难的人为什么表现出难色?后来又为什么不愿意抛弃所携之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完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运用11.(2016·广东广州中考)下面的情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了!”组织活动的老师奖给..了。
”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大家说:“写得不好,见笑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就笑纳..了。
”你的书法老师应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指导!”A.献丑B.见笑C.笑纳D.光临12.下面是某市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的一项结果。
调查问题小学生中学生如何对待考试作弊坚决反对85.5% 65.3%诚实者吃亏,有机会也作弊10.2% 24.5%事不关己,听之任之 4.3% 10.2%(1)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博客日记里,高中生吴莉这样记录自己的困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诚实的人变成大家不敢靠近的怪胎。
要是哪天,我用最真实的一面去面对同学和朋友,可能反而很多人不认识我了。
”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呼吁人人讲诚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④,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施,实行。
③绥:安,安抚。
④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⑤师:学习。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弱者抚之以.仁______________(2)久而益.敬______________(3)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____(4)周旋动静,万里如一.____________14.“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
(只写序号)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