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三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2020·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及雅与俗的关系,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
在文化欣赏习俗上,存在着雅与俗的认知转换过程。
雅的来源是俗,俗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在经验升华的基础上,文化的习俗不断自我总结提升,就成为了愈益成熟并逐步走向优雅的文化品类,这是文化品类形成中的凝聚现象,是由俗而雅的过程。
京剧成长经历就验证了这一规律,京剧的前身只是安徽安庆一带田野山间的小腔小调,经过不断总结、捶打、磨炼,小腔小调最终演变为门当齐全、角色体系完备、唱念做打一套行当成熟的京剧。
雅虽来源于俗,但在其俗为雅以后,似于也就形成了与俗相互对立的关系。
曾经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文化的人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失了享受雅的资格。
雅俗间有了距离,甚至隔膜,形成了“高”与“低”的分隔。
比如,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并以文字记录思想、情感和经验,但随着文字的不断丰富和功能提升,它逐渐离开了生活的原初出发点,愈益精致艰深,与大众间离。
我们关注雅与俗的转换和关系,其实就是要学会运用好人类文化积累的规律。
俗的积累,造就了雅,但最终雅还是要完成回归大众,这就是社会文化成长的基本路径,也是检验社会发育程度的标准。
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说白话、写白话文,就是要还原文化与通人的关系,打破知识精英和庶民大众的精神隔离,进而解决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问题,这种还雅为俗的努力,客观上为文化的大众化做了奋争,文化是人类精神经验不断自我超越的产物,雅与俗本身应该具有内在的精神通道,社会要做的努力是将雅与俗的流动通道打通。
沉浸于俗文化氛围中,是对生活压力的纾解行为,但在这样的状态中,还能保持对更精致、更艺术化、更具有文化超越意义的雅文化的景仰之心,就是文化的完好状态了。
而雅文化秉持清晰明确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生活本身的意义抱有更多的尊重而非鄙视,对普通大众的文化旨趣更要学会汲取养分而非自视清高,那雅文化也就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
雅与俗的认定和转换,和传播工具的演变有很高的关联性,戏曲、小说、电影、电视、网络,传播工具的每一次更新和革命,都会给一般意义上的雅与俗的概念带来巨大变化、今天的问题是,传播工具更为多样化,人们的文化目标也被分解得更加多层级化,因此更要思考如何实现时代所需的由雅而大众的俗化过程。
我们需要警惕文化经典化后,脱离了社会实践和大众需求,自我隔离于尘世,从而失去了文化提升的意义;我们也应该警惕那种形式上高雅而内容媚俗的作品,比如那些基本放弃对历史走势正确定位的宫斗剧,会让人一步步地丧失基本的文化和历史判断力,这是最危险的“阵地丢失”。
由俗向雅,是文化演化的必然;而由雅及俗,又是文化的使命,雅俗分野,既是社会文化的真实生态现象,也是应该充满活力的生命交互状态,这样的文化状态,就更加健康,也会有更好的社会效应。
(摘编自陈宇飞《雅俗是否天然分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通过自我总结提升,终会凝聚为优雅的文化品类。
B . 雅与俗之间存在着距离,形成了分隔,是在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
C . 在沉浸于俗文化的同时,更要尊重雅文化,这样才是文化更健康的状态。
D . 对雅与俗的认定,以及雅俗之间的转换,促进了传播工具的更新和革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先阐释雅俗的关系,再分析打通雅俗的通道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论述逐层深入。
B . 文章通过民间小调总结提升演变为京剧的事例,证明俗是雅的源头,论证有理有据。
C . 文章对比分析了雅和俗两种文化的来源、关系以及相互转换的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 . 文章结合时代特点,具体分析雅在俗化过程中需要避免的两种倾向,有其现实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由俗到雅的转换和由雅而俗的回归,证明了雅与俗之间并非天然分野。
B . 打通了雅俗文化之间的流动通道,就能够使文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C . 《新青年》倡导写白话文,是知识分子为雅文化走向大众所做的努力。
D . 随着审美功能不断提升,绘画会与大众间离,这符合雅俗转换的规律。
2. (18分) (2016高二下·友谊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汪国真:触摸生命的极致他不是诗人,不是书法家,不是画家,不是作曲家,他是汪国真——一个触摸生命极致的勇者。
“一代人的文化偶像”汪国真走了,享年59岁,青春成为诗人最后一个注脚!汪国真,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名字,曾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他的名字曾与诗歌紧密相连,让我们忆及那个传抄诗歌的年代特别的“时尚”。
在大学期间,汪国真便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很少有哪个诗人像汪国真一样,在诗集出版之前就拥有了那么多的读者。
到90年代,汪国真出了五六十种诗文集,研究赏析其诗歌作品的书多达十几种,随之“汪国真热”席卷全国。
1990年,汪国真的诗集大卖,有人把这一年称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
甚至有人把当时的热潮称为“风暴”。
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至今坚持笔耕不辍二十余年,汪国真被誉为“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曾有评论说:有青春的年代,就有汪国真的诗行。
积极、昂扬的诗歌主题,让汪国真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巨大影响,也让其作品带有启蒙意义,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诗刊》编辑、诗人彭敏说:“汪国真是一代人的文化偶像,他的诗歌成为无数文学青年的启蒙读物,他把诗歌的影响力扩大到整个社会,其诗歌的社会启蒙意义超过了文学价值本身。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的诗,在一代人心中留下烙印,并继续发挥着社会影响。
正如网友的悼词:“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您的诗为我释怀。
如今,夕阳涂满小路,荆棘已化杜鹃,您的背影消失在地平线,您的温暖真诚继续伴我们风雨兼程。
”细心人会发现,现在的许多报刊的一些栏目刊头的书写笔风一致,似乎一人所为。
不错,这都是汪国真留的“墨迹”。
汪国真书法作品乍看笔画舒展,章法潇洒,疏密有致,细赏稳健刚劲,豪迈磅礴,又不失典雅之美。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石宪章先生曾称汪国真是“书法界一颗璀璨的新星”。
汪国真什么时候开始涉足书法界?让人颇为不解。
其实,汪国真从诗家到书法家,追根溯源全是因为签名“惹的祸”。
1991年11月,汪国真应邀为北京大学演讲,学生们都拿着本子请他签名。
汪国真的字写得有“对不起观众”,他也不好推托。
果不其然,一位拿到签名的女生失望地问他:“汪老师,你的诗写得好,字却怎么没诗好呢?”一句让汪国真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北京琉璃厂一家字画店里看到自己的两页信待沽,他上前问值多少钱。
店主说少于千元不卖。
汪国真问真值这么多钱吗?店主说,世上有两种字最值钱,名人写的字即名人字和书法家写的字即字名人,而汪国真的字兼二者而有之,能不值钱吗?而今,汪国真的书法已高达每平尺万元。
在《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上,竟也赫然列着汪国真的大名。
当书法小有所成,他又开始学绘画。
这两年,汪国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保利、瀚海等拍卖会上,成交价从数万到20多万元不等。
最近的一次成交是1月24日的保利拍卖会,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卖到712.65万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汪国真又开始音乐的研究与创作,对自己的音乐作品,汪国真这么评价:“再过10年,有可能,我的音乐作品的影响力会超过诗歌。
”这样的一生,何止“诗人”二字所能概括。
汪国真的身体最早发出预警是在1999年前后。
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完全在扮演一个空中飞人。
编辑刘志宏是他这种生活的见证者。
每次给汪国真寄送图书样稿时,刘志宏都得先打电话弄清楚汪国真在什么地方,以便他能及时看稿。
刘志宏曾问汪国真,你各方面都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
汪国真告诉他:“不管多大岁数,也得努力啊。
”这让他感受很深。
汪国真生前好友、著名作家张宝瑞用“他要掀起人生的第二个高峰”来形容汪国真当时的状态——到处开办工作室、主持电视节目、作品越来越得到认同,“好像有一个收藏家一年要收藏他200幅作品”。
汪国真还是不愿错过任何机会,“他就想重新来个‘汪国真热’”。
汪国真的葬礼上,有副挽联来自书画家吴欢:“有人说汪国真不算好诗人,但好诗人不如汪国真。
”人生是一场漫长、没有终点的旅行,沿途的风景或许是悲凉的,或许是温暖的,或许是成功的、抑或是失败的。
正如汪国真所说“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将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可能,才算不虚此生。
褪去这些璀璨的光环,汪国真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影响一代人的又何止是他的诗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汪国真的诗歌充满正能量,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巨大影响,也让其作品带有启蒙意义,从而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B . “再过10年,有可能,我的音乐作品的影响力会超过诗歌”,由此可见,汪国真一直希望成为一名音乐家。
C . “他不是诗人,不是书法家,不是画家,不是作曲家,他是汪国真”,意在强调汪国真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D . “一句问话,问得汪国真满面通红”,这里的神态描写凸显了汪国真的羞愧心理,也表现了他作为名人觉得有失颜面的虚荣心。
E . “不管多大岁数,也得努力啊”,反映了汪国真为了让自己每个人生阶段都获得璀璨光环而采取的人生态度。
(2)本文说汪国真是一个触摸生命极致的勇者,你认为“触摸生命极致”包含哪些内涵?请分条概述。
(3)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与《张衡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4)汪国真说:“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中央电视台也有句广告词:“人生如一场旅行,不必在乎最终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
”请结合本文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 (12分) (2019高三下·韩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罗张琴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
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
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
”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
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
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
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
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
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