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课:建筑学报-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探究设计方法
第一课:建筑学报-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探究设计方法
83% 84% 87% 78%
图 2 精神病患者退院时的病情
0% 20% 40% 60% 80% 1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 3 精神病治疗的四个典型阶段及所需建筑空间
图 4 S 病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
图 5 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 I 型
图 6 Y 医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
图 7 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 II 型
21 急性期病区
图 4 为日本 S 病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注 2]],病区划分 为隔离室单元、单人室单元及多床室单元等三个单元,每个 单元内均设有独立的活动室及室外庭院,图 5 则显示了该病 区的功能模式。这种平面构成方式的最大不足在于病床管理 方式欠灵活,当不同发病阶段的患者人数与对应单元的病床 数出入较大时,易造成病床闲置或不足。为避免这种情况的 发生,考虑到处于消耗期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可能性已降至 很低,因而可在一个单元内同时设置单人室与多床室。这样 不仅增大了安置患者的灵活性,由于单人室不用区分男女性 别,也因此提高了在一个病区中同时安置男女患者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分析,急性期病区的设计也可采用如图 6[注 1]所示 的布局方式,图 7 为其功能模式图。
一、引言
本文上篇指出构建我国精神医疗设施体系的关键在于 加强精神病医院的建设[文 1]。由于住院部在精神病医院中 处于核心地位且设计难度最大,因此提升精神病医院的建设 水平应从改进住院部的设计着手。
毋庸置疑,即使在倡导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今天,虽 然住院部医疗费用昂贵,但它对于精神病重症患者来说仍难 以替代。为了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同时能削减不必要的医疗开 支,有必要对精神病医院住院部的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住院部设计的首要任务在于找到合适的途径将其划分为若 干个规模适宜、功能明确且相互独立的病区。由于精神病种 类繁多且涵盖了不同的年龄阶层,因此我国大型精神病医院 的住院部通常被划分为一般精神科病区、抑郁症病区、老年 病区、儿童病区等病区,而且一般将男女患者分别安置在不 同的病区内。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病区划分除了考虑到精 神病种类外,出于提高治疗效率的目的,还十分重视所谓治 疗的阶段性。
图 1 显示了 2005 年 9 月间日本精神病退院患者的住院 期间分布状况[数据来源:文 10],64.2%的退院患者住院期 间在 3 个月之内,16.3%的退院患者为 4-6 个月,7.3%的退 院患者为 7-12 月,住院期间超过 1 年的退院患者则占 12.2%。
再进一步考察住院部的治疗效果。图 2[数据来源:文 10] 显示了退院时患者的病情状况,住院期间在 3 个月内病情好 转的患者比例可以达到 80%左右,随后逐月递减,当住院期 间超过 18 个月时,病情好转的比例基本上不超过 30%,而 死亡、恶化退院及病情不变的比例则大大增加。可见对于这
22 亚急性期病区
亚急性期病区主要为已经过 3 个月左右的急性期治疗且 症状已趋于安定的患者继续提供医护服务。该病区同时也可 为躲避社会压力的患者、需要调整用药的患者以及接受康复 训练再次住院的患者提供住院医疗。该病区仍以患者退院后 回归家庭为目标,因而主要训练患者的自己服药能力及必要 的生活技能,同时也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并提 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如图 8[注 1]所示,亚急性期病区与急 性期病区在平面布局方式上颇为相近,但不需设急救室;另 外为避免一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仍需设置少量隔离室及 重症监护室。图 9 为亚急性病区的功能模式图。
图 11-12 分别是日本 N 医院[文 12]和 F 医院[文 13]的康 复病区平面图。图 11 中护士站前设置了一个面积较大的活 动室,可将整个病区内需要密切观察的患者集中在此进行日 间活动或就餐,另外卫生间也集中设置,由护士统一协助患 者就餐、如厕及洗浴,护理效率较高。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 则以各自单元内的起居室为中心展开日常生活。图 12 中的 集中活动室相对较小,并与音乐室、阅览室、小集团疗法室 等共同构成了病区的公共部分来用作患者康复训练的场所, 卫生间则设置在病室内。所有患者的日常生活均以各自单元 内的起居室为中心展开,这样的布局方式增加了患者自主性 且与私人住宅极为相近,因而有利患者适应退院后的生活, 但也增加了护理的工作量。由于病区的平面布局与护理模式 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采用上述方式的哪一种主要取 决于医院所拥有的护理人力资源。例如,若护理人员数量不
急性期病区的治疗方针是集中各方面的医疗资源,在短 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高密度的治疗,力争在最短的住院期间内 达到患者最大程度的康复。
根据日本的临床经验,急性期阶段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混乱期、消耗期与急性康复期。通常患者在发病初期常处于 混乱期,饮食、睡眠、排泄等日常行为失去规律,生活不能 自理;病情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发生自杀、自虐、虐他等暴力 行为[文 7],因此必须将处于混乱期的重症患者安置在隔离 室中。另外急性期患者发病时容易引发身体并发症,因此也 有必要设置配有抢救和监视设备的重症监护室。处于消耗期 的患者通常具有一定的行为控制能力,但常感到疲惫,因此 为避免外界刺激以确保休息质量,宜安置在单人病室。随着 病情的进一步改善,患者就进入了急性康复期,这一时期的 治疗目标是调整生活规律、恢复社交能力、以及提高生活自 理能力,为回归家庭做准备,此时患者宜安置在具有一定私 密性的多床室中。为限制患者的自由出入,急性期病区一般 采用封闭式管理。
图 8 Y 医院亚急性期病区平面图
图 9 亚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
23 康复病区
康复病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急性症状消退后留下后遗 症或病情已演变为慢性的患者,此外也包括一部分期望重新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患者。康复病区以患者退院后赴“社会 复归设施”继续疗养为目标,因此相对于急性期病区与亚急 性期病区,康复病区中医护观察的需求明显减少。图 10 显 示了康复病区的功能模式,可以看出每个病室单元的规模有 所缩小而单元数量则相应增加了。这样便于根据患者病情将 他们安置在不同的单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位于护士站 内侧的单元一般以单人室为主,供需密切观察的患者或患有 躯体合并症的患者居住,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其它单元以 4 人室为主,通常采用开放式管理。
点。
图 1 退院时患者住院期间的分布
好转 不变 恶化 死亡 其他
退
4年以上 第4年
院
第3年
时第19‐24个月
患第13‐18个月
者 第7‐12个月
的 住
第6个月 第5个月 第4个月
院 第3个月
期 第2个月
间 第1个月
29% 25% 25% 25% 25% 33% 25%
57% 67% 70% 77%
从建筑设计的视点,在病区合理划分的基础上还必须通 过空间与环境的创造来充分体现不同病区所特有的医护条 件与疗养环境。为此,本文特意结合笔者在日本参观调查的 实际案例来探讨精神病医院的一般病区及专门病区的建筑 设计方法。
二、基于治疗阶段的一般病区设计方法
严格地说,不同医院关于精神病治疗阶段的分类标准并 不完全相同。在参考了日本多所精神病医院实际分类方法的 基础上[文 7-9],本文将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一般患者的入院 疗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康复期及疗养期等四个典型阶 段,相应的病区就划分为急性期病区、亚急性期病区、康复 病区与疗养病区。图 3 显示了各治疗阶段的治疗目标及对应 的病区特征,下文就以此为基本框架来论述各病区的设计要
而成为医护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场所。 图 14 中的疗养病区平面由 11 间四床室和 8 间单人室构
成,分别以 6 个护理站为中心组成 6 个病室单元[文 14]。图 15 是其中一个单元的放大图,由 2 个四床室和一个日常生活 动作训练区构成。护理站周边设置了家庭式卫生间、厨房、 餐厅和起居空间,在病室外墙一侧还设置了普通家庭式阳台, 护理人员常时在护理站工作,训练患者各方面的日常生活能 力。图 16 为护理站作用示意图。
类长期住院的患者,住院效果已相当有限。另外,住院为 13-18 个月的退院患者中好转的比例达到 57%,说明这一期 间内的住院效果仍值得肯定。
由于精神病的住院期间较长且不同治疗阶段的住院患 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因此发达国家的精神病医院普遍按 照治疗的阶段把精神病医院的住院部划分为治疗型与疗养 型等不同类型的病区。一般对治疗型病区的患者进行高密度 的医护与训练,期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并争取顺利回归社会;而对疗养型病区的患者则可降低医护 与训练的要求,通过适当延长治疗时间等方式来保证一定的 治疗质量,这种让不同患者各得其所的理念颇值得我国学习 借鉴。
精神病医院住院部建筑设计研究
周颖 1* 孙耀南 2 教育部“2007 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编号 NCET-07-0187)资助项目
【摘要】本文从功能优化以及空间组合的角度论述了精神病医院住院部的建筑设计方法,指出合理的病区划分有助于确保医 疗效果并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有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治疗阶段的 4 类一般病区以 及基于疾病种类的 5 类专门病区的医护要求、空间特征及功能模式;并阐述了从私密到公共的多层次空间构成的基本原则与 设计手法,强调了单元空间及单元护理对于病区设计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空间分化与组合的具体手法。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present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of psychiatric ward from the viewpoint of function optimization and space combination. It c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reasonable division of psychiatric ward can reduce medical cost while ensuring medical effects and finally achieve a rational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The medical requirements,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patterns of four kinds of general ward corresponding to phases of psychiatric treatment and five kinds of special ward coping with disease classific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s and design method of a multi-level spatial composition from the private to the public, and the importance of unit space and unit care for ward design. At last, the approach of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of space is clarified by a cas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