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资源监测方法一、意义草地资源既是畜牧业的生产资料,为发展新疆草原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维护者,在新疆特殊的荒漠区生态环境维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天然草地资源的存在,对维护新疆区域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新疆是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8.4亿亩的天然草地中有1/3是荒漠类草地,草地植被稀疏,覆盖度低,群落结构简单,草地生产力低。
加上人类的过度利用,造成新疆85%的天然草地处在退化之中,其中严重退化的已经达到37.5%。
而且目前仍然以每年435万亩的速度在增加。
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新疆畜牧业,乃至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草地资源的生态作用日显突出。
通过八十年代的调查,基本掌握新疆草地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各地都有一批草地资源的本底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有些过时。
但是,我们现在缺少对草地资源变化的资料,急需建立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以便准确地掌握草地资源的变化,为政府决策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提供决策依据。
二、监测方法与依据草地资源监测的方法可以分为:建立地面监测站,进行定位监测测定;利用遥感信息资料,进行动态监测。
草地监测可以采用打分法的方法进行。
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草地资源监测的方法和依据。
主要是借鉴国外的一些方法。
从草地学的角度出发,草地资源监测实际就是评定草地的生长发育状况。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1、草地植被的生态学评价(1)草地基况评价是指草原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演替的基本情况,也可以形象地解释为草地的健康状况。
实际上就是对草地进行群落学和生态学的鉴定,以说明和比较草原实际和潜在生态—生产能力的差异。
它不是直接和普遍的生产能力指标,而是对群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评定,以间接和相对地表明生产能力。
植物群落指标评价法美国普遍采用的方法。
主要根据天然草地在放牧条件下,植被的演替变化划出优良、良好、中等、低劣四个状况级,为水土保持提供预防和治理草地的科学依据。
选用减少种、增多种和入侵种三个组成成分和总盖度作为评价指标。
减少种:适口性优良,随放牧强度加大而减少的种;增多种:适口性中低,随放牧强度加大而增多,但强度太大又趋于减少的种;入侵种:适口性劣等或根本不食的杂草,随放牧强度加大,原有种稀疏而侵入的种。
三者的总盖度变化值都达25%为一个状况阶段,共划分四级。
优良:总盖度的75~100%由减少的和增多的种所构成,或者说,总盖度的0~25%由增加了的增多种和入侵种构成。
良好:现时植被总盖度的50~75%由原生或顶级植被构成。
中等:现时植被总盖度的25~50%由原生或顶级植被构成。
低劣:现时植被总盖度的0~25%由原生或顶级植被构成。
(2)草地退化及退化程度的判别根据放牧过程中草地植物的负荷对策的表现,判断草地放牧程度和草地退化等级。
放牧过轻:隔年宿草大量存在,中生环境高大杂草较多,土壤有机质积累过量,土壤可能出现酸性,无水土流失现象。
动物在草地上选择采食,采食时间较短,游走时间较多,荒弃率高,营养与饱满感满足,生长、繁殖正常。
放牧适当:草地表现为健康,草层结构正常,牧草生长均匀,盖度较高,无畜蹄践踏痕迹;土壤有机质含量正常,无明显水土流失现象。
动物在草地上均匀采食,采食时间正常,速度适中,营养与饱满感满足,生长、繁殖正常。
放牧过重(草地退化):1级(轻度退化):草层生物量减少,结构基本正常,牧草生长不太均匀,盖度下降,有畜蹄践踏痕迹;局部土壤有机质有减少趋势,有水土流失现象。
动物在草地上均匀采食,放牧时间延长,营养与饱满感满足,生长、繁殖正常。
2级(明显退化):草层的优良牧草减少,植物成分出现变化,畜蹄践踏痕迹明显;土壤有机质普遍减少,水土流失较严重。
草地上的优良牧草采食过度,放牧时间延长,游走距离增加,卧息与反刍时间缩短,体重波动约为15%左右,繁殖正常。
3级(严重退化):草层的优良牧草显著减少,植物成分变化明显,有网状畜蹄践踏痕迹;土壤有机质明显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草地的常见牧草不足家畜采食,导致扩大采食范围,营养与饱满感难以满足,体重波动在20%左右,繁殖率下降。
4级(极度退化):草层结构根本改变,优良牧草稀见,有毒、有害植物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极度减少,沙化、盐渍化严重,片状剥蚀、沟状侵蚀普遍而严重。
动物采食范围扩展很大,奔走一日难得一饱,营养严重不足,体重波动达25~30%,补偿生长也难以恢复到正常体重标准,繁殖生理失常,繁殖率严重下降或失去繁殖能力。
5级(彻底破坏):原来的植物生产系统崩溃,家养和野生动物不能生存,死亡或迁移。
2、草地分级①可食牧草百分比分级法也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是草地经营者从草地生产角度出发,以可食牧草产量来衡量。
一般用于在多种经营管理条件下,比较草地所表现的状况,或者在一般路线调查时所采用的简便方法。
选用可利用牧草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作为评价指标。
划分为四级:优良、良好、中等、低劣。
优良: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75~100%;良好: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50~75;中等: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25~50%;低劣:可利用牧草占产量的25%以下。
②土、草、畜综合指标评分分级法根据草地植物、土地、动物所表现的生产、生态和经济价值,采用多指标评分的方法,进行评分,然后根据总分的多少反映草地的最终等级。
植被指标:1、可食植物的组成(占重量的百分数)可食植物占80%以上,80~100分;可食植物占60~80%,60~80分;可食植物占40~60%,40~60分;可食植物占20~40%,20~40分;可食植物占20%以下,0~20分。
2、植被总盖度总盖度80%以上,80~100分;总盖度60~80%,60~80分;总盖度40~60%,40~60分;总盖度20~40%,20~40分;总盖度20%以下,0~20分。
3、饲用植物产量(以调查地区的最高产量为100%)占最高产量的90%以上,80~100分;占最高产量的80%以上,60~80分;占最高产量的60%以上,40~60分;占最高产量的40%以上,20~40分;占最高产量的40%以下,0~20分。
土地指标:1、生草土发育状况草皮完整,富有弹性,有腐殖质层,植物多为根茎-疏丛型,80~100分;地面有少量裸露,富有弹性,有腐殖质层,60~80分;草皮不完整,草根絮结,草皮坚韧,40~60分;土壤大量裸露,有大量沟纹,植物以密丛型为主,20~40分;土壤完全裸露,无腐殖质积累,全为成土母质覆盖,践踏的沟纹密如蛛网,0~20分。
2、土壤侵蚀情况无侵蚀,植被郁蔽,80~100分;轻度侵蚀,仅有片状剥蚀或细沟侵蚀,60~80分;表土有明显的剥蚀,有冲沟出现,40~60分;表土被侵蚀,留下较粗的颗粒,开始出现风蚀沟,20~40分;极严重侵蚀,出现风蚀墩,风蚀槽;水蚀出现巷沟;风沙地区有新月形沙丘、沙垄,0~20分。
3、地面状况无小丘、鼢鼠堆、灌丛、石块等,80~100分;小丘(高10~20cm)少量,鼢鼠堆少量(<150个/hm2),有矮灌丛,石块少量,60~80分;有较大的小丘(高40cm以上),鼢鼠堆较多(150~300个/hm2),有高1m以上的灌丛,盖度在50%以下,石块较多且大,40~60分;有大量的小丘,鼢鼠堆极多(300~450个/hm2),灌丛盖度在50%以上,有大量大石块,20~40分;小丘密布,鼢鼠堆极多(>450个/hm2),灌丛几乎覆盖全部地面,或全为砾石覆盖,生草土面积在10%以下,0~20分。
4、家畜指标为了正常生活和繁殖,每个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0.75hm2以下,80~100分;为了正常生活和繁殖,每个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0.75~1.25hm2,60~80分;为了正常生活和繁殖,每个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1.25~2.0hm2,40~60分;为了正常生活和繁殖,每个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2.0~2.75hm2,20~40分;为了正常生活和繁殖,每个羊单位需要的草地面积>2.75hm2,0~20分;在上述项目评分后,按下列标准评定等级:级别评语总平均分数一级优良80~100分二级良好60~80分三级中等40~60分四级不良20~40分五级低劣0~20分。
③草地经济价值的等级评价法根据牧草种的适口性、营养价值和利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先将草地饲用植物划分为优、良、中、低、劣。
优等牧草,各种家畜从草群中首选挑食,粗蛋白质含量>10%,粗纤维含量<30%,草质柔软,耐牧性好,冷季保存率高。
良等牧草,各种家畜喜食,但不挑食,粗蛋白质含量8%~10%,粗纤维含量30%~35%,耐牧性好,冷季保存率高。
中等牧草,各种家畜均采食,但采食程度不及优等和良等牧草,青绿期有异味或枯黄后草质迅速变粗硬,家畜不愿采食,粗蛋白质含量<10%,粗纤维含量>30%,耐牧性良好。
低等牧草,大多数家畜不愿采食,仅耐粗饲的骆驼和山羊喜食,或草群中优良牧草已经被采食完后才采食,粗蛋白质含量<8%,粗纤维含量>35%,耐牧性较差,冷季保存率低。
劣等牧草,家畜不愿采食或很少采食,或在饥饿时才采食,或某季节有轻微毒害作用,仅在一定季节少量采食,耐牧性好,营养物质含量与中、低等牧草无明显差异。
然后以草地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型内各类牧草所占重量的比率,划分草地的等级。
全国规定的划分草地等级标准:一等草地,优等牧草占60%以上;二等草地,良等牧草占60%以上,优等、中等牧草占40%;三等草地,中等牧草占60%以上,良等、低等牧草占40%;四等草地,低等牧草占60%以上,中等、劣等牧草占40%;五等草地,劣等牧草占60%以上。
以年内草地产量最高月份的测定值代表草地牧草的自然生产力水平,以鲜草产量的多少分级。
一级草地,亩产鲜草800公斤以上;二级草地,亩产鲜草800~600公斤;三级草地,亩产鲜草600~400公斤;四级草地,亩产鲜草400~300公斤;五级草地,亩产鲜草300~200公斤;六级草地,亩产鲜草200~100公斤;七级草地,亩产鲜草100~50公斤;八级草地,亩产鲜草50公斤以下。
3、草地地面条件的评价①土壤有机质指标法也是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由于土壤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反映比植被更具有稳定性,因此,用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多少来判定草地变化,更进一步指明草地基况演变程度,为草地培育和利用提供依据。
第一级:只有青绿植物,土壤表面全无有机质积累;第二级:有死亡的植物遗体;第三级:有新鲜的腐殖质层;第四级:有成熟的腐殖质层。
②地形状况评价法地形对草地牧草资源的利用和培育主要以坡度因素影响较大。
坡度越大,放牧家畜行走越困难,家畜对牧草的利用也越难,培育措施也越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