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中国是全球化中的最大赢家,你怎么看?【翻页】主持人: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融合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毫无疑问的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中深深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中国是全球化中最大的赢家之一。
那么中国是否真的是全球化浪潮的赢家呢?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让我们有请持不同观点正反方开始辩论。
首先有请正反方辩手陈述观点。
【翻页】正方(王逸):我方认为中国在全球化中利大于弊。
首先在政治上,政治全球化一是意味着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二是意味着国际政治机制和国际组织在全球和地区的拓展,从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三是意味着协调与合作的增多,对抗和冲突的减少、从整体上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放任自流和混乱的状态。
因此政治全球化是从全球化衍生出的一个符合逻辑和契合当今国际政治实际的命题。
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理应主动参与。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
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 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
最后,在文化上,中国文化产品将投入到世界各个地区,促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识别需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儿女寻找文化归属的一种外在动力。
再者,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文化需要为我们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国际舆论支持。
【翻页】反方(叶妍妍):我方认为中国在全球化中弊大于利。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看似我们在全球化这一进程中收获颇多,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知道,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下面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陈述。
首先在政治上,全球化以及国际干涉力度的加强使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全球化以及迅猛的信息爆炸导致传统的民族国家中部分民众淡化政治倾向,还可能引发政治信仰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全球化之机,加紧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政治上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和挑战。
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
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其中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们制定的。
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远不可及的。
经济全球化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创意,中国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等等危害自然不必赘述。
最后,在文化上,全球化趋势对民族本土文化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首先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音乐剧、外国电影、西餐的同时慢慢忽略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受到挑战。
其次,比起接受外来文化,我国的文化传播与推广方面显然不足。
很大程度上成为欧美各国的输出文化市场。
最主要的是,在这种文化发展环境下,我国面临着其他国家的文化渗透。
主持人:好的,感谢双方的陈词。
下面我们进入自由提问环节。
【翻页】反方1(张苑):对方辩友提出政治全球化一是意味着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
但是现今以某国为主的一些西方国家总是以中国的人权问题为由阻挠中国的发展难道这不是政治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弊端么?正方1(杨迅):对方辩友需要注意的是,我方仅仅是强调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认同并不等同于这一观念或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其次,政治全球化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政治从一国走向全球,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紧密联系,国内政治有时得服从国际政治;二是政治走向全球化带来另一个对应的结果是政治多极化。
所以说政治全球化带来的是政治多极化,防止政治单极化的产生,关于政治全球化的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历史事实得出结论。
纵观二战后的政治格局可以发现,首先是两级格局的形成,再到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政治格局从两级向多级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多足鼎立的局面,再到90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这些都说明的政治全球化带来的结果是多极化。
而现今以某国为主的一些西方国家总是以中国的人权问题为由阻挠中国的发展这一问题,由于政治全球化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这个过程中免不了会有些经济强国会利用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优势来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
我们要学会在困难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否定它的价值。
因此,我方认为,这只是政治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碰到的一个小困难,并不能说明政治全球化的弊端在于此。
【翻页】正方2(杨迅):对方辩友提出全球化以及国际干涉力度的加强使得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但是试想在一个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的世界中,必然造成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而加强国际干涉的结果一定使得某些国家的政治主权受到削弱,按照这个逻辑,也就是说联合国安理会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的角色便是帮助发达国家助纣为虐的傀儡?所以我方认为国际干涉力度的加强使得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这一问题并不是政治全球化导致的弊端。
反方2(叶妍妍):首先我想对主权这个问题进行一下简单陈述。
在前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一个基本表现形态就是国家主权的不可让渡性。
关于主权让渡有一个重要规定,就是要完全出于自愿。
但需要说明的是,国家主权的让渡不是国家主权的实质可以让渡,更不是国家主权可以分割或者削弱。
而依对方辩友之意,可以使国际干涉力度无限制加强,来使国家的政治主权削弱吗?无论是让渡还是废除让渡,都应该是出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而关于对方辩友对联合国安理会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的角色便是帮助发达国家助纣为虐的傀儡这一质疑,我方做出如下解释:我们必须承认,联合国建立的初衷是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政府组织。
然而受限于于某些大国的牵制,联合国对于强国的行为仍无力约束,一些与强国利益没有直接相关的事务,也难以动员各国参与落实联合国的决议。
例如1990年代在卢旺达,以及苏丹南部发生的种族屠杀惨案,联合国均无法做出立即而有效的处置;2003年美国绕开联合国的议事程序,片面决定出兵攻打伊拉克,安理会只能事后追认;2006年以色列军队进攻黎巴嫩南部,原驻该地的维和部队未能发挥作用,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停火,亦未能立即落实;对于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国家进行核武试爆的行为,安理会虽均决议反对,却都未能提出具体措施加以阻止或惩罚。
这一系列事件都进一步证明了联合国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必然受到一些大国和超级大国的制约和牵制,对以美国为首等大国的行为表现得无能为力。
主持人:上面双方辩友已经对政治全球化的利弊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下面我们有请双方辩友对经济全球化为对方提出问题。
【翻页】反方3(张苑):对方在陈述中提到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
但是众所周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政策等问题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妨碍。
阻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试问如何解释这一问题?正方3(王逸):首先,不可否认贸易壁垒与反倾销政策确实存在,也不可否认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受到国外的一些阻碍,但是我方认为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利还是大于弊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外有意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是我国一些产品确实不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
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反思并且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不断地去谋求发展。
因此,贸易壁垒与反倾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促进我国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再者,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遇到一些困难是所难免的,我们要对全球化给我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要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并且做出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
【翻页】正方4(王逸):全球化可以让我们充分利用外资来发展我国的经济。
资本的进入也给我们带来了实用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而且现今阶段,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都纷纷进入外企工作。
难道反方可以质疑这些优点吗?反方4(张苑):我们不否认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以上的优点,但是,在引用外资的同时外资企业的发展制约了国内其他企业的发展。
并且毕业生进入外企占用了我国的人力资源,以中国为工厂消耗了我国的能源资源并且还破坏了我国的自然环境。
将环境破坏危机转嫁到中国。
造成长期不可恢复的破坏。
因此并不能说经济全球化得到的利大于弊。
主持人:好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辩论现在暂时告一段落。
下面我们有请双方进入关于文化全球化的讨论。
【翻页】反方5(张苑):众所周知,我国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更多的是接受外来的文化产品而不是出口文化产品。
电影阿凡达在中国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
甚至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一些中国元素也成为了西方电影的摇钱树。
如何能够体现我国在文化全球化中受益呢?正方5(杨迅):对方辩友需注意的是,我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相比的基准是什么?请不要妄自菲薄,中国悠久的五千年文化必定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与特点。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一些中国元素不应该只看成西方电影的摇钱树,为何不换个角度来看呢?这不也是一种将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输出的途径么?将本土文化引出去,让全世界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国,这不就是体现了我国在文化全球化中得到的益处么?换一个角度思维,我们可以将全球化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种外在动力。
而且,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新视野。
同时,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争夺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我方认为,在文化全球化中我国依然是非常受益的。
【翻页】正方6(杨迅):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冲击,但文化的民族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文化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基本传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譬如犹太民族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尽管遭到纳粹党惨绝人寰的屠杀,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但犹太文化却从未因此逝去,反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并且中国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外来文化渗透而消失,对方辩友难道觉得我国传统文化不堪一击吗?反方6(叶妍妍):首先我想先对正方辩友在问题中提到的关于犹太文化的保存问题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根据许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流散到异国他乡的犹太人一开始真诚地想融入当地文化中去,成为所在国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