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课上如何调控课堂气氛、难度和运动负荷

体育课上如何调控课堂气氛、难度和运动负荷

体育课上如何调控课堂气氛、难度和运动负荷
在教学实践中,古板的教和机械的练必要给师生产生厌倦心理,体育课枯躁无味,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难提高。

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控制课堂气氛,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呢?
课堂气氛的调控
一、创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要善于创造情景组织课堂教学,要善于用启发性,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课前讲过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典故,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启发性提高向、正、误对比的示范,在做动作前的想象、回忆、以及组织学生互相观察,相互帮助、鼓励学生完成动作时进行自我评定和自我调节等措施,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变换教学节奏,稳定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进展速度应呈现一定的节奏性。

始终保持一种教学节奏,在心理上称为“单调刺激物”,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观察学生听课中的反应,随时变换教学节奏,有张有弛,快慢适度,始终给学生以新鲜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三、增强课的趣味性,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技术技巧,如在篮球运球的教学中,可用采用分组运球接力游戏,都可以从教材
内容、教具的设计着手,增加动作难度或设置其它的教具帮助,都可达到这一效果。

四、注重身教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衣着、姿势、表情、目光、动作等,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在师生之间传递着,成为语言教学的助手和补充,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特殊功效。

教师的衣着得体、举止稳重、表情丰富,给学生以亲切、有能力的印象,学生就会在感情上配合,接近老师,同时,把愉快的心情转化为对本学科的爱好和兴趣,教学效果必定显著。

五、主题情境式”教学方法,
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进行自主、合作、创造性地体验,进行适当地教学和学习评价,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逐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理念。

在体育课教学中,调控课堂教学气氛是一门学问,其中技能、技巧很多,教师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调节课堂气氛,改变体育课中常出现的肃紧有余,生动活泼不足的现象,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快乐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上好体育课,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
难度、运动负荷的调控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承受的限度,对身体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选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

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

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应该加强以区别对待。

由于课的主要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

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的较小的走、投掷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等内容组合。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注意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去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合理安排负荷,寓趣于教,寓乐于教,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上他们活泼愉快地参加活动。

我们要重视并且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针对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

教师要对运动负荷的变化做到心里有数。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掌握规律。

二、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新课程不再是斤斤计较于运动量和密度的测定,关注的是学生运动兴趣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外能否进行有效的身体活动。

可是,我们在体育课中必须关注运动量和密度,虽然不需要在课中进行脉搏测试,但需要体育教师依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如天气、温度、学生着装情况、运动项目等),学会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表现和面部表情,掌握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大小。

运动负荷与运动兴趣有密切联系,不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了运动量让学生跑1000-1500米,或者节节课都有较大的运动量,不但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还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以课堂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你想叫他不动、想叫他偷懒,他也不愿意。

所以,学生在快乐的运动中运动量就不会小。

依据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和运动技术的形成规律,在学习
某一技术时,学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练习次数和练习的强度,否则,就不利于运动技术的形成。

比如学习实心球的投掷技术,学生练习次数少,课的运动负荷较小,就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必须多次练习加强运动负荷和密度,才利于形成正确的投掷技术定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根据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不同学生的身体活动需求,发挥体育活动中运动负荷的调节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快乐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