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以内的进位加法
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以内的进位加法。
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及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材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的加法,简述为“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
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及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因此,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加几,、、加几,、、、加几。
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
并且,每节中内容丰富,比如“、、加几”中含有道加法题。
丰富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前两节例题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只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比如在“加几”部分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殊方法”等;在“、、加几”部分呈现有“拆小数,凑十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
教材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并且,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形式表明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多种计算方法中,像“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学习在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
“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
行教学。
“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
并且,在以后学习的计算方法中经常会用到。
掌握好“凑十法”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都有好处。
“凑十法”本身也包括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等。
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教材先教学这种方法。
在掌握了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他的方法。
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看到,在计算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他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并且注意变换练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
如开始讲加几时的例,渗透集合思想;练习十七第题,练习十九第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二十一第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统计表。
教材中的“用数学”编排在计算当中,比如“加几”中的例及“、、加几”中的例均是“用数学”的内容。
教材中“用数学”的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
本单元“用数学”的内容比第六单元编排的“用数学”画面内容丰富,更注重事理情节。
同时,增加了观察、收集信息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用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
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实质上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重要作用。
单元重、难点: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共课时
(3)怎么解决?
(人)或(人)
教师引导:观察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
第二关:
一共有几只兔子?
(只)
(只)
第三关:
一共有几只白鹅?最后一关,由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