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我最近已经无法坐下认真完成一件事情了,频繁弹出的窗口总是瞬间抓住我的注意力;在科技网络如此发达时代,就连老年人都拿起放大镜看手机的时代,我几乎快不相信还可以深度工作。

抱着怀疑和求索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

在新经济时代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作者从从宏观角度探索,在智能机器时代有三类人处于获利方,分别是高级技工、超级明星、所有者(拥有资本的人,基本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勺,本文不讨论)。

前两类人成功的关键是具有两种核心能力:能够迅速掌握核心工具、工作质量和速度达到精英阶层的能力(也就是能产出高价值东西)。

那么这两种核心能力都需要你在长时间的深度工作中获得,因此新经济时代深度工作并不个过时。

那么深度工作有利,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做呢?深度工作往往不好测量,而整天忙忙碌碌,老板看着似乎更加高兴。

更何况人类相比较低刺激高回报的事情更愿意去尝试高刺激低回报事情,只要对于我们工作的底线不影响。

同时互联
网时代,人们对于新兴技术的膜拜,导致无论其是否对自己有用,都要去了解一下,这就导致了浮浅工作,与深度工作产生矛盾。

所以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所关注的事物来建构世界观的,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因此要专注好的、深度的而非坏的、浮浅的事物,值得思考的是事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

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通过深度工作,取得成果的同时探寻工作的意义,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是有意义的。

为了更好的进行深度工作操作,作者给出了几大指导原则,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具体方法,其中几个方法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受用。

准则1工作深入
强调深度工作需要一个深入的工作环境,但外界诱惑太多,无法做到深入,那么不如设定惯例和固定程序,从而更容易进入到深度工作。

1、节奏哲学用于自律的的特别技巧:日历上的大红X 和设定启动时间(每天在固定时间开始工作)。

2、习惯化:(1)你在何处工作,工作多长时间。

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并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有一个时间尽头。

(2)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制定深度工作过程中的规则和程序,即不断评估自己在深度工作中的投入程度是否足够。

(3)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能量支持和脑力支持。

3、像商人一样的执行。

(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2)抓住引领性指标。

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

滞后性指标是指
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

例如,你想提高客户对面包的满意度,那么相应的指标是客户的满意分数。

但它的弊端就是结果出来的太晚。

引领性指标指接受免费试吃后的客户数量就是不错的引领性指标,因此引领性指标可以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性的影响。

对于深度工作来说引领性指就是: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的时间。

(3)准备一个醒目的积分板。

其实也是引领性指标。

记录每周每天中的深度工作时间。

(4)定期问责。

根据记分板,反思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

不断总结反思,才能进步。

准则2拥抱无聊
深度工作是需要练习的,不仅要在工作中进行训练,而且在无聊时候也要训练。

如果不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

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给自己订好了计划每天看一章。

但是一边又在追《那年花开》,我在看书的时候不断告诉自己看完这章再去看剧,但是看书的过程中心里总是在不断的做思想斗争,这其实就浪
费看精力,专注度也不够。

所以形成习惯给自己设定网络时间,计划之外时间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比如许多人排队或者等人的过程中都习惯拿出手机随便刷一下手机,这其实就是给大脑养成不断分心的习惯,从而降低专注力的能力。

1、有成果的冥想。

在身体劳作心智空闲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学会组织你的深度思考,思考的问题有有一定的框架,注意留心这个问题的相关变量。

用变量来确定具体问题,巩固收获。

这里面注意一定是思考定义明确的问题,一些主观性感情问题并不适合,因为你会不断得到不同答案,往往有时候越想越乱。

2、记住一副牌。

其实就是《记忆宫殿》法,这里面只是大致举一例子,如果想具体的了解此类记忆方法,还需要系统的去联系。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一直到看完这本书,某天突然看到kindle推送的《深
度学习》这本书竟然写的是“专业程序员的葵花宝典,科技爱好者的权威科普”。

但我觉深度工作各种人都适用,所以这样介绍会不会失掉一批读者啊。

当然这是题外话,我吃惊的是这本书受众直指科技爱好者,作者却告诫我们远离社交媒体。

但其实仔细想一点都不冲突,许多时候你的社交占用了你很多时间但却都是些没用任何价值的东西,同时也削弱了我们的专注力。

可能这时候许多人会反驳社交媒体对我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好处啊,这里提出了一个”任何益处法“的错误思想。

意思是只看到了它的一点好处,但忽略了其弊端。

举个极端点例子,你不能因为空气污染带来口罩生产厂商的收益,就说空气污染是好的吧?
1、那么如何选择网络工具?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1)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的最高层次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列出实现目标的二到三个重要活动。

(2)然后审查,这个工具对你重要活动的影响,积极还是消极还是无影响来决定是否用。

(3)关键少数法则。

许多情境下80%的已知效果来自20%的可能原因。

2、戒掉社交媒体。

你的动态无足轻重,尝试了没有它们的升高,你才知道你属于哪类人。

费半天劲坐等点赞和评论,结果只等来了尴尬。

准则4摒弃浮浅
这里面告诉了我们一个如何定义自己的工作是深度还是浮浅。

假设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做需要多久学会?我们每天的工作大约有30%-50%的浮浅工作,50%是上限,过高说明这个工作价值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