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
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63岁拜相入阁。
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他人代笔)。
[1]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
严嵩这个人特别难说。
从他下台后就有人认为他是奸臣很冤枉。
《明史》里严嵩是赫然列在奸臣传里的。
但修明史时,写作班子对于严嵩是不是奸臣就有很大争论。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一位很有名的汉学家,写了一篇当时引起很大反响的文章全面替严嵩翻案。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查抄严嵩家时,一共查出来3万多两黄金,200多万两白银。
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儿子去他家鉴定文物真假,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把名画看完。
现在的“湖广会馆”就是严嵩的家,今天保留下来的湖广会馆只相当于原来的十分之一。
如果说他不是贪官很难成立。
仅仅说他奸或贪肯定不够,严嵩是一个极复杂的人。
他的书法成就很令人敬佩,“六必居”三个字是他写的。
今天什刹海、景山公园、北海、故宫等地都有他的书法作品,听说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也是他的手笔。
严嵩的文学成就很高,诗词“清丽婉约”。
根据史书记载,严嵩至少有几次试图纠正嘉靖皇帝的一些做法。
我认为在今天,奸臣的概念就不应该再提了,是一个应该走进历史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