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动症药物治疗

抽动症药物治疗

治疗应以及时的综台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埋治疗、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为原则。

一、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的抽动障碍儿童,早期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综合治疗成功的基础;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氟哌啶醇、泰必利、哌咪清、硝基安定等。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1、氟哌啶醇:最常用、最有效的控制抽动的药物.约85%的病人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用法:开始0.5-1mg,每晚睡前顿服,以后每隔4-7天增加剂量0.25-0.5mg,儿童常用剂量为2-8mg,分2-3次口服。

慢性抽动症维持治疗3-6个月,多发性抽动症维持治疗1-2年。

减药和撤药过程宜慢。

若减药后症状又出现,那么必须继续维持治疗。

副作用:该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大,主要是锥体外系症状,如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综合征和静坐不能,这往往是造成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

常发生于用药初期或药物
增加过快、或药物剂量过大时,减缓加药或降低剂量能减轻锥体外系症状。

若出
现副作用时应暂缓加药,待副作用减轻或消失后再调整剂量。

盐酸苯海索能对抗
这种副作用,每天2次,每次0.5-1mg。

镇静作用也是比较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
上课嗜睡、活动减少以及认知迟钝。

迟发性运动障碍是长期使用氟哌啶醇后的副
作用,出现后要立即停用药物,在长期用药的病例要注意观察有无这一副作用。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使用氟哌啶醇时,不要一开始就常规合用盐酸苯海索或长
期合用,因为后者可以掩盖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表现。

2、哌咪清:又叫匹莫奇特,作用类似于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60-70%,
用法:开始剂量为0.5-1.0mg,睡前一次口服,儿童日剂量1-6mg。

分2-3次服。


副作用:与氟哌啶醇类似,有镇静作用、锥体外系副作用,认知迟钝相对较轻,心脏副作用较氟哌啶醇大,可能引起心电节律的变化。

因此,该药的可接受性比氟哌
啶醇强,但治疗前后需做心电图检查。

3、泰必利:
治疗效果比氟哌啶醇差,起效较慢,往往开始有效,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降低。

它的优点是副作用轻、少,易于被家长接受,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病例可以首先使用
用法:6岁以前:开始每日按体重5mg/kg,每5—7日增加一次用量,达每日10mg/kg,维持量调整到维持血药浓度8—12 ug/kg,一般为按体重10~20 mg/kg,约
0.25~0.3g,不超过0.4g;
6~1 2岁:儿童第一日0.05 g~0.1 g,服2次,隔周增加0.1 g至出现疗效;维持量调整到最小有效量,一般为每日0.4---0.8g,不超过1 g,分3~4次服用。

待症状得到控制后2—3个月,酌减剂量。

肌苷用量0.2—0.4g,每日3次
服用:
4、舒必利:
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
1、利培酮:
中枢性a受体激动剂
1、可乐定
其它: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减少合并症的
主要手段。

1、心理转移注: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些轻松些的事。

这样通过减轻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的有日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

2、认知支持疗法: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感到自卑,他们不愿出头露面,社交退缩。

越紧张自卑,症状越严重,症状越严重就越紧张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感到痛苦不安、不能自拔。

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份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尤如雪上加霜。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通过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明确认识抽动症状的表现就象躯体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病,并不是坏毛病.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事实证明这是促进疾病康复。

避免对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影响的有效方法。

3、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除药物和心理治疗外.还应注意妥善安排正常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紧张疲劳,适当参加一定的体育和文娱活动.使其尽量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

食物添加剂等可促使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包括活动过度和学习困难。

含咖啡因的饮料可加重抽动症状。

为此,对这些儿童的食物应避免应用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和水杨酸等。

抽动障碍大多数可缓解,少数症状迁延,但积极治疗.对学习生活影响不大;其中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慢性过程,需长期服药以控制症状。

有些发病年龄较早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较差,可导致行为问题和人格缺陷,需特别注意加强教育和心理指导。

总之,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增强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儿童时期的心理活动特点.发现问题不要简单归结为“坏毛
病”。

要正确诊断,及时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