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回声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官桥中心小学黄丽娟陈煜林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小学二年级课文《回声》。
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
《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回声》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段回声的录音,课堂放给同学们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回声》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用百度在中教网搜索回声的实验,然后简化小学生能直观理解的实验,让同学们对回声的形成有切身体验。
四、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
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
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
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
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
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
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下:先在投影仪上放一个水盆,盆内盛入适量带色的水(清水中放入一两滴红墨水)。
通过投影,学生观察并口述水面静止的状态。
接着,我随手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圆形水盆里,要求学生观察、口述水面的变化:盆内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盆壁,又荡了回来。
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
演示实验,口述过程,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
演示小实验,展示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要点: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 找一段回声的录音,课堂放给学生听。
【百度视频】回声的录音/show/KyfpkVj691gTCNND.html2. 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3. 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4. 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百度搜索】回声课文录音/b/18419630-1283079117.html三、引导细读,边读边议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2.)观看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3.)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 学习二、三自然段。
1.)小声自由读。
2.)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检查,示句:“呱呱呱,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5.)指导读句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a.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6.)(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
)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板书:奇怪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7.)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cang藏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2.)示第四自然段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jian reng捡扔(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3.)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4.)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5.)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6.)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bo dang波纹荡7.)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8.)齐读这个自然段。
9.)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小结板书:碰水的波纹河岸荡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4. 学习第五自然段1.)指名读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2.)示青蛙妈妈的话: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3.)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4.)引导学生板书:碰声音的波纹石壁返【百度知道】什么是回声/question/12802027.html】5.)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6.)填空练习:1. 水的()碰到()又()回来。
2. 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也要()回来。
7.)小结板书:明白8.)分角色朗读这段。
理解:一蹦老高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 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
(略)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第二节教学要点: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题四、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百度视频】课文情景朗读(一)《回声》/v_show/id_XMTY0MjkwODQ=.html 2. 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17 回声碰水的波纹河岸荡奇怪明白碰声音的波纹石壁返六、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百度视频】如何使用百度(演示视频)/programs/view/hI4Z8fvSKms/六、教学反思《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
网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向学生介绍回声的形成这一块上。
但是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
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
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
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识字。
在这节课中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环节,总结了一下,觉得原因还是有很多: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
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间,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3、学生对这个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够好。
4、任务分配还没有到位。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七、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广西学校: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官桥中心小学姓名:黄丽娟职称:小学高级黄丽娟,小学高级教师,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官桥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语文科组长。
能不断钻研新教材和教法,倡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并且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带头人,多次参加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的活动。
对工作极瑞负责,深受师生欢迎,能胜任学校的各项工作,坚信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