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浅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生产关系理论摘要: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有着丰富的生产关系理论。

本文对其主要方面作些探索性的研究,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内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生产关系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在生产的“四环说”。

(一)生产关系的内涵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对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指出,它包括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它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以上所说的对生产关系具体内容的表述,显然完全不一致。

这就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

人们习惯上马克思的表述概括为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把斯大林的表述概括为“三分法”。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就有人对“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其后展开了激烈讨论,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1857 ~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虽然都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但它们的实质不是物,而是在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下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把资本看成一种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特殊的生产关系,就说明了资本这种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就像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样,它的灭亡也具有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不仅认为商品、货币、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而且认为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也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论述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第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或矛盾,揭露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认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商品经济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成为商品。

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构成社会总劳动。

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

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由于交换才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关系。

因此,在商品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种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把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颠倒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第二,关于货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或矛盾的分析,揭露了货币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重属性。

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关系之中,但它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各种使用价值可以互相交换的量的关系。

劳动的量的存在是劳动时间,交换价值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的。

与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不同,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劳动的社会规定性,交换价值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不断扩大,于是表现交换价值的等价物就从个别等价物发展为特殊等价物,从特殊等价物发展为一般等价物,最后从一般等价物发展为货币。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交换过程解脱了一切形式规定性,使直接的物质形态彼此发生关系,就进一步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强化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形成了货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

第三,关于资本的拜物教性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发展为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以更高级、更隐蔽的形式用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这就是说,资本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 , 社会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好像都不为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都好像是从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

第四,关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拜物教性质。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进一步强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所有的个别资本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运行,而是在不断循环和周转中形成互为条件、互相交错的资本运动的总体——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因为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的过程中,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地租和利息,由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形成的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收入,似乎不是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资本家的资本及其经营活动。

而借贷资本家的利息不仅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无关,似乎是资本自身固有的增值能力,它好像更不是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样,“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完成了”。

由于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在分割利润时能获得地租,又进一步神秘化了资本关系,似乎地租是由占有土地获得的,与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完全无关。

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分配和分割来看,利润确实来源于产业资本,地租确实来源于土地所有权,利息确实来源于借贷资本,工资确实来源于工人的劳动。

但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来看,利润、利息、地租、工资都来源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来源于工人的对象化的劳动。

所以马克思指出:在资本——利润(或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中,在这个表示价值和财富一般的各个组成部分同其各种源泉的联系的“三位一体”的公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的生产关系和它们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

”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因为它宣布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并把这个观点推崇为教条”。

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把利润、利息、地租的唯一的直接来源归结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样,它就把上面那些虚伪的假象和错觉,把财富的不同要素互相间的这种独立化和硬化,把这种物的人格化和生产关系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这个宗教揭穿了”。

此外,马克思还揭露了在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等,不仅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而且减弱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些同样具有拜物教的性质。

(三)生产关系的生产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不仅是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而且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就批判蒲鲁东只看到人们是在生产关系中生产产品的,却看不到生产关系同产品一样,也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他说:“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

但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又从多方面论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

”这个起初仅仅是起点的东西,后来通过单纯的连续性,即通过简单再生产,就作为生产过程本身的结果不断重新生产出来,一方面不断生产出占有客观劳动条件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不断生产出仅仅有主观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如果说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则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一极是更多和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

其次,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互相生产出自己的对立面。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

没有雇佣工人,资本家就失去了剥削对象,他就不再成其为资本家了;没有资本家,雇佣工人不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就得不到生活资料,就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资本家不断地生产出雇佣工人,雇佣工人客观上也不断地生产出资本家,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出来,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马克思指出:“工人本身不断地把客观财富当作资本,当作同它相异己的、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力来生产,而资本家同样不断地把劳动力当作主观的、同它本身对象化在其中和借以实现的资料相分离的、抽象的、只存在于工人本身中的财富源泉来生产,一句话,就是把工人当作雇佣工人来生产。

工人的这种不断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的关系前面讲到斯大林把生产关系的内容分为三项,理论界称之为生产关系的“三分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并论述了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界称之为“四环说”。

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作了深入的分析。

他说:“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

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

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

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

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

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既不是孤立的生产力的运动过程,也不是孤立的生产关系的运动过程,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