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搭建教科研平台 引领教师走向名师

搭建教科研平台 引领教师走向名师


二、教科研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土壤
• 树立新课程理念
•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学生
发展为本,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 泼主动的发展。 • 2、新课程的教师观 •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 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 仅是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就要求我们的老 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 去探究。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师不是万能的,不必要什么都知 道。
上,由终结性评价改为形成性评价,由定量评价改为定量与 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由绝对评价改为差异性评价,承认学生 个体差异,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 8、新课程的质量观 • 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它与分数联系起来。质 量的高低离不开考试,但考试的分数只能从一个角度反映教 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质量,是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 谐统一的质量观,而非单一的“分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的教育质量观,应是把新课改的目标和国家、民族、社会的 命运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
三是生理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类图 书。这在西方称为条件性知识。这方面 的知识是否充裕扎实是判断一位教师是 否名师的重要标准。《普通教育学》、 《大教学论》、《教育论》、《教育漫 话》等
四是实践知识类图书。在西方称为实践性知 识,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情境知识及相 关知识。研究表明,名师面对复杂的不确定 的教学情况能够调动教学机智,做出适当的 合理反应,并采取分寸适度的教育措施,圆 满地解决问题。这种实践性知识具有明显的 经验性、情境性、机智性、阅历性、主体性 与细节性等。研究名师发展从中发现,名师 特别愿意选择由著名教育家或名师撰写的实 践知识类图书。如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 谈》、斯霞撰写的《我的教学生涯》、苏霍 姆林斯基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等。
• 新课程倡导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 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 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 新的发展。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是互动、互惠的关系。
• 7、新课程的评价观 • 主要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和发展性评价方式。在评价方法
• 3、新课程的学生观
•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我 的学生,是不正确的。
• 4、新课程的学习观
• 就是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自定目标,自 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合作:团队责任分 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 决问题,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培养能力,掌握方 法。
有人说:教育科研是一种追问——追问教育现象;教 育科研是一种思考——分析、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科 研是一种整合——归纳出多种现象中的共性、个性; 教育科研是一种挖掘——挖掘新问题,由表及里;教 育科研是一种提炼——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透过 现象看本质;教育科研是一种享受——因为那是智慧 + 挑战,她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捷径和成功,更是对我 们好奇心的挑逗与满足;教育科研是一种回归——把 个人的思考推广到大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 检验、修正、提升。
二是文化基础知识类图书。这类图书在 西方称为文化知识。博览群书,博通古 今,学惯中西,旁征博引,是名师在文 化基础知识上的显著特征。中外名著、 百科全书、人物传记等是名师的必读书。 此外,名师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往往还 有一技之长。例如,书法、写作、朗诵、 航模、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特长, 实践证明,这一技之长对学生的影响作 用是多方面的。
• 5、新课程的教材观
• 主要内容是: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即提供了一个例 子,不是唯一内容。教师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可以 调整,可以拓展延伸教材内容。教师要带着学生走 向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要用活教 材。
• 6、新课程的教学观
•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 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 抄;我给、你收。这不是双边活动,而是单边活动,教代替 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另外,传统的教学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 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就不学。这样,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 学,越不爱学。
搭建教科研平台 引领教师走向名师
内容提要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 二、教科研的现实意义 三、如何搭建教科研平台 四、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学课题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
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
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 福的道路上来。”
三、如何搭建教科研平台 1.做个好学者——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2.做个质疑者——让反思成为一种生活 3.做个实践者——让实践成为一种阶梯 4.倡导专业引领——让交流成为一扇窗口 5.倡导校本教研——让教研成为一种常态
1.做个好学者——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一是所教学科知识类图书。如语文、数学、地 理、化学图书等。这类图书在西方称为本体性知 识。研究表明,学生的年级越高,教师的威信越 决于其本体性知识的水平。名师魏书生主张一位 语文教师尽可能读一点语文教学法、语文知识方 面的书。因此,他才能做到经过与学生反复商量, 将语文知识用树式结构表述,归纳为阅读与写作、 文学常识、基础知识、文言文知识4部分、2项、 131个知识点,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知识点明确。 这其实是魏书生自身所读语文学科知识的外显。 也正是基于此,魏书生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收 放自然,得心应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