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明:一个法国MBA人的视野生。
“我没有想过再回去,一般法国高商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公司,公司都很承认这张文凭的含金量,一进公司就会给你安排一个中上层管理的位子。
来到法国,我就没有想过再回去。
”
MBA = Me Before Anyone
作为一个80年代初走出国门、在法国学统严谨的名校毕业的
MBA毕业生,曹伟明信奉着“MBA = Me Before Anyone ”的说法: 经过慎重的比较和选择,曹伟明在20多家公司面试之后;最终选择了KPMG 审计事务所。
这是法国最有名的一家审计事务所,也是世界六大审计事务所之一。
“签下的那一年是1990年,我的起始年薪是20万法郎。
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我那时还比较年轻,才26岁,觉得一切都圆满了,得意忘形得简直有点不正常。
:
初找到工作时的兴奋、激动,很快就被紧张繁忙的工作节奏、疏远冷淡的人际环境冲淡了。
没有那种大家在一起工作时的团契感,相反是一种冰冻感,一个中国人被排斥在群体之外。
事过境迁,曹伟明再讲起这段经历,还是诚恳地认为自己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在MBA中学的很多知识,在工作中都有用,更难得的是这份审计工作教给我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也使我了解了很多其他公司的情况,熟悉了公司的运作规律等,这些经验是MBA 课堂里学不到的。
”
1992年,曹伟明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也就在那一年,法国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用人市场极度萎缩。
加拿大——麦田守望者
1992年夏天,曹伟明办好一切手续,只身前往加拿大,盼望着能在另外一片天地中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现实远比曹伟明想象的艰难。
加拿大的经济状况很不景气,如今再回首加拿大三年的“灰色生活”,曹伟明已然用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
“尽管我在KPMG的工作算不上很愉快,但总体说来。
当时我在法国的自我感觉非常好:名校毕业,专业热门,知名公司,年轻有为,太多东西蒙蔽了我的双眼,使我无法看清真正的自己。
到了加拿大,什么都不同了:没有人知道你的优势。
在那些且走且看的日子里,我想了很多。
“有一个西班牙寓言对我的启发很大。
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出行
去爬山,半山腰看到一个农夫安静地坐着,就问他在干什么。
农夫说, 我在等我的心灵。
又说,当人行走太急时,心灵就会跟不上,所以需
1995年10月份,曹伟明将所有的财产装进两只旅行包,没有
任何牵挂地登上了飞往香港的班机。
也许是曹伟明身上一个文科学生的浪漫,一个法国MBA的敏感,促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ELLE杂志香港公司一一HFM。
曹伟明初进公司的职位是商务经理;主管公司新产品开发、运
行协调等。
一年之后,曹伟明升为财务行政总监,负责全公司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地区的财务行政工作。
是MBA给了我视野和思维
1998年10月,又是一个隐寓着收获的金秋,总公司要让曹伟明负责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所有的业务。
“假如没有MBA给我打下的基础,没有MBA给我的‘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培训,我想我1998年一定做不下去。
”
1999年,曹伟明担任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也许因为文化传统的影响,曹伟明自称自己的法国MBA是一
杯红酒,需要慢慢品味。
没有美国式的张扬和咄咄逼人,有的是绵绵的柔韧性;没有美国文化中一味讲求效率、要求立竿见影的实效性,有的是人性的情感,含蓄的威力。
因此,他十分欣赏一种儒商型的管理方式,在一种交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风格来潜移默化他们。
“关
注员工的成长,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员工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要想,为什么他会出现这个问题?我怎样帮他?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是要让员工怕你,而是要让他和你一条心。
我告诉我的员工,有了上进精神,团队精神,不论你在哪里,都会有戏。
”
曹伟明说自己始终没有丢弃一颗承自父母的醇厚之心,“爱人如己”是为人最高尚的品质;他说自己有着含蓄的进取之心,不张扬;却是柔柔韧韧,没有尽期;他说自己追求完美,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不管外界的境遇如何变化。
说这些话的时候,曹伟明带着微微的笑容。
他笑的时候,总给人一种宽厚的感觉。
可分明所有的精明和智慧都躲藏在一双炯炯有神的眼
睛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