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目标】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

3.学会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来定量确定物体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重点难点】重点:对质点概念的理解,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条件;研究实际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看作质点。

【教学过程】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江河奔流不息,鸟儿自由飞翔,车辆高速行驶,火箭发射,天体运转,电子绕核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按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可以将运动分为平动(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和转动(物体上各点以某一点为轴运动);按照物体的运动轨迹又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规律的分支叫做力学。

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首先要来学习几个相关的概念。

(板书课题)(一)物体和质点“质点”的引入:自然界中大多数物体的运动是比较复杂的。

比如:鸽子在天空中飞翔时,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并不一样,身体向前飞行时,翅膀还在上下拍动;人在向前奔跑的时候,不仅躯干在向前运动,手臂也在前后摆动。

要准确地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显得比较困难。

但我们一定要将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都描述清楚吗?不一定。

当我们要研究鸽子或人的运动快慢的时候,可以忽略翅膀和手臂的运动,将它们“浓缩”为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而这对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为了使研究的问题简化,可以,将物体看成一个只有质量而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而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但不同于几何中的点(阅读课本P11左下角)3.视作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例1: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B.研究地球的自转运动C.研究在平直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的速度D.研究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E.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F.研究比赛时乒乓球的旋转例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是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B.只要是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C.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做质点D.由于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同一物体有时可以看做质点,有时不能看做质点(举例:研究地球公转时,可以把地球视为质点;而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就不能将地球视为质点。

火车行驶……)注意:⑴物体能否看作质点不是看物体的大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确定。

(学生举例)⑵“质点”不是几何中的点。

(二)参考系“参考系”的引入:平常,我们看到房屋、树木是静止的,但汽车里的乘客却发现路边的房屋、树木是向后退的。

为什么人们的看法会存在这样的差异呢?地面上的人以地面为标准,房屋、树木相对于地面静止;乘客以汽车为标准,房屋、树木相对于汽车后退。

上述事例说明:运动具有相对性。

所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我们称这个物体为参考系(“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

1.定义: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的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

对于同一物体,选取的参考系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能不同。

(P12图1.1-4)2.参考系的选择参考系的选择理论上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问题中,应以研究问题方便为原则,常取地面为参考系。

提问:研究地面物体的运动,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月亮或人造卫星的运动,应选取地球为参考系;研究行星的运动,应选取太阳为参考系。

例: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由此可判断这三架电梯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C D )A.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下B.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上C.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上D.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过渡:我们在选定了参考系以后,就可以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如何更准确地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呢?比如说你正沿着笔直的水泥路从学校大门向教学楼走来,如果问你的准确位置,你可以怎样描述呢?……一般说来,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坐标值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即在一维空间运动),则需建立直线坐标系,(例如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画图说明〗如果物体在一平面内运动(即在二维空间运动),则需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例如溜冰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如果物体在三维空间内运动,则需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飞行表演中的飞机)。

(四)科学漫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第二节时间和位移【教学目标】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3.初步了解矢量和标量。

【重点难点】重点:对位移概念的理解,知道时间与时刻、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难点:某段时间在时间轴上的表示;位移的概念及其理解。

【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间轴上的一点表示某一时刻,时间轴上的一段表示一段时间。

例:在时间轴上标出下列时刻或时间:①第1s末、第2s初②第1s、第2s③前3s、后2s2.国际单位:秒(s),其它单位:小时(h)、分钟(min)3.实验室中常用秒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的方法测量时间。

(二)位置、位移和路程1.位置:运动物体在某时刻处在空间的某个点。

坐标轴上的某一点即表示位置。

2.位移: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

⑴位移是矢量,大小等于初末位置之间的距离,方向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位移由物体的初末位置决定,与物体的运动轨迹无关。

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4.位移和路程的关系位移的大小一般小于路程,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相等。

(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⑴特点: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如:力、速度等注意:求解矢量时,大小和方向均要表示清楚。

⑵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2.标量⑴特点: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如:时间、质量等⑵运算法则:代数运算法则〖思考与讨论〗(P15)体会矢量和标量运算法则的区别。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质点做直线运动,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直线坐标系,物体(质点)的位置和位移可以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画图说明)1.位置:x A =-2m , x B =3m 。

2.位移:x x x ∆=-末初A →B :x x x ∆=-B A =5mB →A :x x x ∆=-A B =-5m位移Δx 的“+”“-”含义:矢量Δx 的“+”“-”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表示矢量的方向与所选的正方向相同;“-”表示与所选的正方向相反。

例:P16,T4。

(五)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矢量。

2.掌握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的概念和区别。

【重点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过程】引入: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不同物体的运动程度,快慢往往不同,那么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一)速度“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

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

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x vt∆=∆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x vt∆=∆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⑴公式:xvt∆=∆(严格按公式计算)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

“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举例说明)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8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典型例题】典例1: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C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典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 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 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 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 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12122v v v v +;122v v +) 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

典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 。

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 。

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情况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 )第四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学目标】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安装和使用。

2.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学会粗略测量瞬时速度。

3.理解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掌握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由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3.画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难点:1.对纸带数据的处理。

2.图象的画法及对图象理解。

【教学过程】(一)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原理:被交变磁场磁化的振片在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动,振针打在复写纸上使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