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饥饿艺术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意义及其一般特征。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思考。
3、作者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1、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思考。
2、作者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1、作者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的意义。
2、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一般特征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预习阶段阅读《饥饿艺术家》写出文章故事缩略600字,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
课堂教学一、导入什么是好小说这是一个永远可以讨论却永远无法求解的问题但好小说并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
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可能并不是好看的小说但它肯定是一篇好小说。
他超越传统小说创作方式和创作内容对我们读者的智慧和情感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用卡夫卡的话就是几页“咬人、刺人的书”。
卡夫卡在1904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说“我们就应该读那些咬人、刺人的书,如果一本书不能给我们一记闷棍那么读这样的书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需要的是使我们痛苦不快的书,就好像,我们宁愿选择死亡,与不愿意继续活下去一样这也像我们想要自杀一样,书必须是砸碎我们心中冰海的斧子。
”二、介绍卡夫卡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百多年前,一个孤独的青年,白天奔波于生计,晚上痴迷于文学创作。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失去了闲暇、婚姻,甚至健康,四十一岁就因病去世留给我们许多说不尽的经典名作。
这位孤独的青年就是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地洞》《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城堡》《美国》《审判》,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三、理清文章思路1、检查预习《饥饿艺术家》故事缩略教师明确,在饥饿艺术表演风靡全城的时代,饥饿艺术家怀着强烈的艺术荣誉感到处巡回演出,进行饥饿表演,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经理规定每次的最高表演期限是四十天,但他对此很不满意,因为他可以无限长久地坚持下去,他的表演还没有达到最出色的程度。
在饥饿表演进行的时候,有屠夫轮流做看守绝不让他有任何偷偷进食的机会。
即使这样人们仍然怀疑他,认为他在“自我吹嘘”“或者干脆把他当作一个江湖骗子”觉得他“厚颜无耻”不相信他能够“持续不断的忍着饥饿一点漏洞也没有”。
他就这样度过了许多岁月,表面上光彩照人,扬名四海,但是内心非常“阴郁”,而且有增无减,因为他没有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如果不是经理的限制他本来是可以达到的。
后来发生了那场巨变,人们像达成默契似的厌弃饥饿表演,饥饿表演艺术家被观众抛弃了,他让一个大马戏团招聘了去,可以无限期地进行饥饿表演而不再有人限制他。
他被安置在离兽场很近的交通要道口,成为人们通向兽场观看野兽的小小的障碍。
他看到潮水般的人群迎面滚滚而来,他欣喜若狂,但他很快就发现大多数是去看野兽表演的。
也有游手好闲的家伙来奚落他,显示了“人们的冷漠和天生的恶意所能虚构的最愚蠢不过的谎言”。
过了不知多久,连饥饿艺术家也不知道他的成绩已经有多大,人们才突然想起了他,在一堆腐草里。
他细声细气地对管事说,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
说完饥饿艺术家离开了人世,人们把饥饿艺术家连同烂草一起掩埋了。
进行饥饿表演的笼子里换上了一只小豹,它的高贵、它的欢乐、它隐藏在牙齿里的自由让人们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2、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主要内容《饥饿艺术家》写的是以饥饿作为表演手段的一位艺术家,曾经名噪一时但随着观众兴趣的改变,被彻底遗忘,但仍坚持自己的表演艺术,最后孤独地饿死在笼子里。
3、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伤害是如何步步加深的,饥饿艺术家的反应如何,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伤害,怀疑—亵渎—遗忘—践踏。
饥饿艺术家的反应,沉默—暴怒—绝望—自杀。
四、分析人物小说一开始作者便写了一种具有戏剧性的场面无数双眼睛盯着关在铁栅笼子里的“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
在这个充满意象的场景中“看”与“被看”的关系便产生了“看”与“被看”建构起了一个世界。
谁在看看饥饿表演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反映这个社会的人是怎样的心理通过看者的表现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社会1、看者:(1)普通的城里的群众在观看饥饿表演时的表现、动机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全城的人都在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观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而且还为之疯狂到“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跟前就是晚上,也有人来观看”为了看得不失效果“晚上人们举着火把”。
动机,对成年人这种观看饥饿表演的动机,卡夫卡一语道破“不过是取个乐,赶个时髦而已”。
从这简单的一句话成年人“看”的实质昭然若揭,他们已经不把饥饿艺术家当成和他们同类的人来看,而是当成一种物,一种娱乐消遣的玩物,通过鉴赏饥饿艺术家忍受饥饿的痛苦过程,使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或达到心理上的快感。
体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人自身日益被物质的异化所吞没,人性空前地遭到解体真诚、良知和正义感被消蚀殆尽,代之而生的是冷漠、麻木、迟钝,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为物与物、利用与被利用、需要与被需要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就是“看”与“被看”的关系。
2、孩子在“看”饥饿艺术家的表现、动机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孩子们“惊讶得目瞪口呆”,于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相互手牵着手”然后“惊奇”地看着饥饿艺术家。
动机,没有主动看而成人们把装有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搬到露天场地,以便于孩子们观看。
体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儿童是人的天然本性保存的最完好的群体,他们天真无邪、纯洁无瑕、善良无比,心灵还没有受到外来社会和环境的玷污,纯真本性还没有遭到破坏。
但是成人们却对破坏这种纯真天性“有特殊兴趣”,把装有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搬到露天场地,以便于孩子们观看,强迫其接受人性异化的第一课。
从惊讶—恐惧—惊奇的转变中便可看到孩子们“看”的性质,它是连结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纽带,通过它,孩子们逐渐从儿童的世界转向成人的世界,本真的人性开始受到异化。
3、看守在“看”饥饿艺术家的表现、动机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表现,看守在履行看守职责时,他们恪尽职守,他们不但日夜看着饥饿艺术家,而且还想方设法诱惑、试探和捉弄他。
他们故意远远的躲起来打牌,目的是为了看饥饿艺术家是否偷偷地进食,当被激怒的饥饿艺术家强打精神不停地唱歌以示自己的清白时,他们又戏谑他“技术高超,竟能一边唱歌,一边吃东西”。
动机,看守在远远偷看的过程中,不是像一般的成年观众那样,单纯地从饥饿艺术家忍受饥饿的痛苦中获得心理快感,而是从精神上,不相信艺术家,给饥饿艺术家制造痛苦从而达到满足自己的目的。
如果说一般成人观众是单方面地从饥饿艺术家的肉体痛苦中转移自己的痛苦、获得心理满足,那么看守则是双向的,他们先给别人制造痛苦,然后获得自己的心理快感,在给别人不断制造精神痛苦的同时,他们也就源源不断获得了自己的快感。
体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作品中最意味深长的是这些被推举出来的看守大部分是屠夫。
“屠夫”一般象征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并且毫无同情心的人,因此“屠夫”在文本里就被喻为异化社会中最没有人性和本真人性异化最厉害的人,他们理所当然地被公众推选为看守人员,用来监视饥饿艺术家。
4、演出经理在“看”饥饿艺术家的表现、动机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表现,作为饥饿演出的组织者和策划人,演出经理也是“看”的主体世界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饥饿表演期满时,他在抱饥饿艺术家时会暗中一撼,使“饥饿艺术家的双腿和上身不由自主地摆荡起来”当饥饿艺术家因别人不理解他的饥饿艺术而暴怒时,演出经理就会出示照片来反驳他对自己艺术的辩解,并且使他“伤心丧气,难以忍受”,“叹着气坐回草堆里去”。
因此,当饥饿表演风光不再之时,饥饿艺术家的生理和精神痛苦吸引不了观众、再也没有利用价值时,他便被演出经理抛弃了,不得不告别“这位生活道路上无与伦比的同志”来到一个马戏团里。
动机,他更倾向于把饥饿艺术家看成一个客体,一种为他赚钱的工具,而其出卖的商品就是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即忍受饥饿的痛苦。
体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金钱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卡夫卡通过对演出经理和饥饿艺术家的“看”与“被看”关系的描述对其作了最深刻的揭露。
5、被看者结合文章对饥饿艺术家描写,思考饥饿艺术称得上艺术吗,卡夫卡为什么为自己的主人公选择这样一种极端的表演方式呢,卡夫卡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的意义何在,描写内容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寻找。
在饥饿艺术家自己看来,饥饿,是他从事的艺术。
饥饿艺术家不愿意结束表演,相当的痴迷,对结果总是不满意,进而饥饿艺术家把表演当成了一生的追求,直到他悲凉地死去。
而作为“观看者”饥饿艺术家不是被当作人来看待,他的行为在观众心里当然也不能称之为“艺术”而仅仅是供人消遣的玩物,一种能够排遣自己情绪的工具。
卡夫卡在去世前一个多月,在病榻上校阅本篇小说时泪流满面。
卡夫卡通过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精神探索者和殉难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卡夫卡和饥饿艺术家一样,也是异化社会的反抗者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探索者和殉道者。
在卡夫卡看来,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令人窒息的世界,不人道的世界,异化的世界”。
他无法承受和容忍世界的非理性无法承受和容忍本真人性的异化,更无法承受和容忍异化的加剧和人性的解体。
卡夫卡为艺术家选择的艺术领域,饥饿表演。
这种表演是将人忍受饥饿的极致状态展示给人们看,要做到最好、表现极致,唯一能做的或者说他“应该”做的就是忍受饥饿。
卡夫卡为什么为自己的主人公选择这样一种极端的表演方式呢?这种极端的追求艺术境界的方式是怎样一种精神世界的外现呢?卡夫卡的内心世界异常丰富,而只有写作才能使他一诉为快。
还在学生年代他就写信给他的好友奥斯卡·波拉克,表示了对写作的坚决态度,说“上帝不愿笔者写,然而笔者偏要写,笔者必须写。
”卡夫卡一生中,把创造永恒不灭的艺术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他为之呕心沥血、耗尽毕生精力,对于社交活动、婚姻生活、身体健康等等写作之外的事物他都可以牺牲,这与小说中的艺术家不是一致的吗,更加重要的是卡夫卡是如此看重写作,但却始终无法让自己满意。
在这篇小说中,卡夫卡说,如果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能够达到他所期望的,那么他是希望人们来赞赏的,可惜他奋斗一生,终未如愿,因此感到有愧于让人“赞赏”。
正如作家临终前要把全部作品付之一炬,既然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