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巴黎圣母院》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著名作家:雨果。
这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
这本小说讲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描绘的一个个人物都是那么的独特,具有世纪巴黎风俗的鲜明色彩。
书中的一切可以用“奇异”两个字来概括。
选举丑大王的狂欢节,奇迹宫丐帮的夜生活,落魂诗人格兰古瓦的摔罐成亲,聋子法官开庭制造冤案,敲钟人飞身救美女,行刑场上母女重逢又死别,卡西魔多的复仇和成亲,这些场面虽然不像攻打圣母院那样壮观,但是同样奇异,有的同样惊心动魄,甚至催人泪下。
书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纯真美丽的姑娘爱丝美拉达;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而心地善良的卡西魔多;人面兽心阴险毒辣的宗教鹰犬弗洛罗;失去爱女而隐修的香花歌乐女;手挥长柄大镰横扫羽林军的花子王克洛班……他们的身世和经历都是奇异的,但是又像史诗中的人物,比真人实事更鲜明,具有令人信服的一种魔力。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魔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深深地打动着我。
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
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
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艾丝美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对不容一个污点,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
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
最后的结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笔,也是我最喜欢的。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都会有“爱的故事”。
就像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母爱就感动了我:一位母亲双腿跪地,双手撑地,她的身下,是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可是这位母亲却永远停止了呼吸。
队员们从孩子身上找到了一个手机,上面是这位妈妈编写的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请记住,妈妈永远都爱着你。
看着短信,消防队员们无不动容。
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最伟大的。
这句话在这位母亲身上充分展现了出来。
此刻,这位妈妈身上闪耀着光芒,闪耀着母爱的光芒!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全国人民都行动了起来,积极捐款,献血,为灾区人民尽出了自己的力量。
面对灾难,我们又一次向全球展现出了我们中华的丰采,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震不垮的爱!《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
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
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
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
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
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
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
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
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教育著作读后感。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
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
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
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
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
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
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
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值得一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