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信局楼规划1.电信局楼分类电信局楼一般分为综合电信枢纽楼、一般电信局楼、综合电信楼等。
(1)综合电信枢纽楼一般安装长途干线传输设备,设有光缆传输机房、微波通信机房,长途(含国际)交换机房,长途网管中心、长途计费中心等。
(2)一般电信局楼安装本地普通传输设备、电话交换端局、移动电话基站设备、数据通信及多媒体通信的节点设备或接入设备。
(3)综合电信楼除具有一般电信局楼的功能外,还要重点考虑安装本地重要的传输设备、电话汇接设备、移动电话交换设备、数据及多媒体通信设备等。
通常设有本地传输机房、本地交换机房、数据通信机房、本地网管中心(也可与长途网管中心合设在电信枢纽楼内)、本地电话计费中心等,或设有这些设备的一种(或几种)。
有些城市根据电信网的规模可将电信枢纽与综合电信楼合设。
2.电信局楼设置按电信网本地网的划分方案,电信局楼设置要综合考虑本地网中心城市的规模和本地网的人民、电信业务的发展规模等因素。
(1)电信枢纽楼设置电信枢纽楼的设置数量一般特大城市3-4个,较大的省会城市设2-3个,其它一般的城市设一个,个别较大的城市根据需要可设两个。
(2)综合电信楼设置综合电信楼的设置数量一般特大城市12-20个,其它可根据本地网人口及城市规模设置,一般2-10个,不超过12个。
(3)一般电信局楼设置考虑历史现状,规划一般电信局楼数量可按如下方法测算,由公式(8.3-13)表示如下。
一般电信局楼数量=INT[0.4÷a×城市人口(百万)+0.5](8.3-13)式中a——取3-10。
对于较大的城市,a的取值应大些。
一般电信局楼的设置数量以城市性质和人口密度为依据,主要考虑电话交换局的容量\网络安全的因素。
新建电话交换局一般考虑设计容量在15万门/局,特殊.情况不超过25万门。
一般电信局楼有条件时与综合电信楼合并,多数情况要单独考虑规划建设。
一般电信局楼的设置数量还要考虑电信接入网的引人、模块局的设置及历史原因小容量的交换局的使用和构造。
设置原则为最远用户距离控制楼在25-35km一般电信局楼的密度为约8-10hf一个根据电信企业运营年经费的现值(PWAC)与局所数目的关系曲线,找到费用最低点所对应的局所数(常常是个范围),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比较,确定最佳的局所数,局所位置和局所容量。
五、城市电信光接点布局电信光接点有三种类型:光缆入交换局接入点;光缆传输中继、轻接、交叉连接点;电信用户业务光缆接入点。
(1)光缆入局接入点与电信局站布局相同,一般要求同一局站要有两个或多个人局接人点。
(2)光缆传输中继、转接、交叉连接点受光纤通信中继距离的因素制约,一般与电信局站布局同址,不再单独建传输站。
(3)电信用户业务光缆接入点有两种类型:用户光缆接入网中光缆分支节点和光纤用户接入单元(ONU)。
用户光缆接入网中光缆分支节点是用户主干缆和配线光缆的连接点,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选在用户地下管道交汇点的入孔处。
1.光缆分接点的设置方式:光纤分接点的设置主要有室内设置方式和室外设置方式:(1)室内设置方式其主要优点是光缆分接点设置在房间内,对分接设备本身无特别的要求,容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可以满足近中远期用户大量发展的要求。
(2)室外设置方式室外设置方式又可分为入孔内设置方式和人孔外交接箱方式。
①入孔内设置方式光缆分接设备安装在入孔内,该设备类似于光缆分支套管,可以分出少量光纤的光缆,设备分为固定密封式与可重复开启式。
该方式技资相对较少,但由于光缆分支容量有限,灵活性较差,难以满足用户发展的要求。
②入孔外设置方式该方式类似于目前的铜缆用户电缆交接箱方式,在人孔附近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光缆分接设备,主干光缆在光缆分接点完成与配线光缆的接续。
安装的光缆分接设备应有良好的隔热防潮性能,以保证光纤接点能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
该方式灵活性较大,适应性较强,能够适应用户发展的需要,用户越多,该方式的优点越突出。
2.光纤用户接入单元(ONU)的设置:根据电信业务预测和ONU的设备能力,按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小区(FTTC)和光纤到路边(FTTZ)、光纤到办公室(FTTO)和光纤到家庭(FTTH)的发展策略,确定ONU的布局。
(1)光纤到大楼的规划:对于通信业务量大、对各种通信业务都有需求的商业用户(综合写字楼、金融大厦、证券中心、商贸大楼、星级宾馆、大公司总部等)、科研机构、大学校园和政府机关等,采用光纤到大楼方式将ONU设置到大楼(院)内(用户在100户以上)。
(2)光纤到小区和光纤到路边的规划:近期将光纤引入到用户线不足的小区,设置光纤接入设备(ONU),为新增用户提供业务接入。
中远期适当时机,割接替换原有铜线。
对于小型商业用户和住宅混合区,且专线方式(此概念相对于拨号方式)数据用户较多的小区,将光纤引入到小区或路边,并设置光纤接入设备。
(3)光纤到小区和光纤到路边的ONIJ布局规划:一个光接点原则上覆盖范围为500m,如果用户比较分散,最大限制在800-1000m;一般每个光接点用户数量按约1000个(含普通电话用户、速率在64kb/s以下的各种窄带数据用户)进行规划,在用户最密集地区限制在2000户,用户稀少地区限制在100户以上。
(4)对于住房超过100户的居民住宅楼,当楼间距离200m以内时,考虑共用一个光接点,当间距超过300m时应分设光接点。
3.光缆分接点设置原则(1)在用户密度大、电信业务变化不确定的区域和光纤到大楼用户聚集的位置,采用室内设置的方式,光缆全部进入交换间或通过入孔分支方式将部分光缆引人交接间。
引入交接间如采用人孔分支方式,此交接点可利用的芯数受分支出光纤芯数限制。
(2)在用户密度较大但发展较稳定的区域,采用室外设置光缆交接箱方式,光缆全部进入交接箱或通过入孔分歧方式将部分光缆引入交接箱,引人光缆可全部断开也可部分断开部分直通。
(3)在用户密度小发展稳定的区域,可采用人孔内光缆分支的方式,分支光纤直接进入ONU(ONU分为有源光网络单元和无源光网络单元)的光纤配线模块。
(4)各种方式在一条光缆中,根据所经用户分布情况综合采用,以达到即能节省投资又能满足用户的发展需求。
大型的交接间和交接箱的设置应和用户密度的分布相致,并尽量保持均匀分布。
(5)光缆发接点的数量应根据主干光缆长度、所覆盖规划小区和重点用户、大用户的数量、整个环路的衰减要求确定。
(6)如采用室内设置方式和室外交接箱的方式,应参考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等规划,选择较为稳定的位置设置交接箱和建设交接间,尽量减少小区建设和道路改造对光缆分接点设置的影响。
设置分支器件的人孔应保持干燥、常年元水。
光接点设置应尽量考虑与现有市话线路连接的方便,尽量定位在市话交接箱处、尽量考虑和电信设施合设。
(7)在光纤接入网建设中,为适合各种业务的发展需求和光纤网组网要求,根据各分接点所服务区域业务发展趋势,在各分接点选择,各分接点分配相同序号的光纤和各分接点分配不同序号的光纤两种方式混合的分配光纤方式。
二、城市电信管道网规划电信管道是结合电信网的远期发展规划要求而建设的。
在电信网中设置了地下管道,按照用户发展的需要随时穿放电缆,从而提高线路网的建设及维护工作效率,确保通信效率的安全可靠性。
电信管道一经建成后,就成为永久性的固定设施,为此,设计工作对网路的发展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分步发展,逐步延伸,彼此连接成稳定的电信管道网。
当网络中的某一路由容量趋于饱和的极限,可能导致拥塞时,在邻近的路由中,应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援。
电信管道是城市各种地下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与城市中其他公用设施的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又要考虑与其他管线的综合布置。
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的地上、地下建筑物以及城市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因而管道的发展必须与城市建设部门及城市的相关单位协作配合。
邮电部门必须根据部门业务发展的要求,编制电信管道的长远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计划,从而能够在城市道路、桥梁及其他公用事业建设过程中及时配合施工。
反之,在城市道路、桥梁等建成后,再行铺设电信管道, 往往是十分被动的。
管道路由选择的一般原则可归纳为:(1)符合地下管道长远规划,并考虑充分利用已有的管道设备;(2)选在电话线路较集中的街道,适应电缆发展的要求;(3)尽量不在沿交换区域界限,铁道、河流等地域铺设管道;(4)选择供线最短,尚未铺设高级路面的通路建设管道;(5)选择地上及地下障碍最少、施工方便的道路(例如:没有沼泽、水田、盐渍土壤和没有流沙或滑坡可能的道路)建设管道;(6)尽可能避免在有化学腐蚀,或电气干扰严重的地带铺设管道,必要时应采取防腐措施;(7)避免在路面狭窄的道路中建管道;(8)在交通繁忙的街道铺设管道时应考虑在施工过程中,有临时疏通行人及车辆的可能。
一般情况下,在现有城市主干道路中建筑电信管道,总可能要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故在路由择定过程中,应深入做好技术经济比较工作。
电信管道是为穿放电缆和光缆而设的,应当服从市内光缆,长途光缆和市话由电缆布放需要。
为此,电信管道网规划是依据中继线路网和用户线路网结构,所要布放的电缆和光缆的数量,还要满足专用网光缆和电缆的布放需要。
电信管道网规划首先表现为管道网的地域分布,其次是依据汇集到路由上的管道需要数量,电信管道网一经决定和实施,反过来又指导光缆和电缆系统设计。
三、城市电信网络中继线路与设备规划城市电信中继线路规划要在本地电信网规划中统一考虑,大城市的电信中继线路可分为骨干层与边缘层。
中继传输网作为电信网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传送电话业务的基础平台也是传送数据及多媒体业务的基础平台。
因此,传输容量的配置和网路结构应考虑这些业务的容量需求,并为今后业务发展留足充分的余量。
(1)传输网规划要对近、中、远各期的网路结构统一考虑,近期的网络能适应中远期的发展。
(2)传输网规划应以交换网路结构为基础,网路的组织要兼顾经济、高效、灵活、安全可靠地疏通业务量,并适合未来网络的发展的原则。
(3)合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光纤光缆和PDH和SDH、WDM传输设备、将长市中继传输与市话局间中继传输组网、在传输网的组织中尽量减少局间中继电路的转接次数、一般在两次三段,最多不超过三次四段。
(4)充分利用SDH设备所能提供的系统保护性能来组织传输网。
积极采用复用段共享保护、通道保护等保护方式,对大容量的主环采用复用段共享保护方式。
随着SDH技术和设备的成熟,在本地电信网中除保留现有的PDH传输系统设备外,原则上不再增加PDH传输系统的设备。
以后本地电信网中出现新的端局不再考虑新上PDH传输设备,在光缆路由或其它原因无法组织环型SDH传输网的节点处,在SDH链型设备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使用其它地方撤换下来的PDH设备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