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2)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3)晨昏圈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
(4)移动方向是自东向西,15°/时
(5)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介于66°34'至90。之间(即晨昏圈与这些纬线圈有切点)
3.应用:
(1)判断地方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
是18时;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与纬线圈的切点)的地方时是0时或12时
3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 南极则相反;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则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
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差值小于180°的弧段),再按
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
6•算距离及判断所示范围大小
1同一经线上,跨纬度1°弧长约是111km。
东西经度区分: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递增的是东经,递减的是西经。
起点线
度数划 分
度数含义
代号
常用划分界线
纬度
赤道
(00纬
线)
向南、向 北各分
作900
当地纬线上的 点与地心的连 线与赤道平面 的夹角
北纬(N) 南纬(S)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
半球。以300、600
把地球划分为低、中、 高纬度
经度
本初子午 线
[读图思考]P14
4.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1太阳日比恒星日地球多转多大的角度?
2若某日晚20时观察一恒星,则次日在同一位置再次观测到该恒星的时间是多少?
(二)公转:
1•中心:太阳(位于近似于圆的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2•方向:自西向东
3.速度:
(1)最大值:近日点(1月初)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 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 圆圈(与赤道平行的线)
特
占
八、、
形状
半个圆,且都不平行
一个圆,且都平行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约2万千米)
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自转:
(二)公转: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反思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划图叙述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二分二至点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辨别: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白天开始为晨,夜晚开始为昏。
2.晨昏线特点:
(1)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 赤道上,跨经度1°约是111km;任一纬线上,跨经度1地纬度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自转:
1.轴心:地轴(穿过两极与地心,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2•方向:自西向东(平视图、北极俯视图、南极俯视图)[应用]:出极点先确定方向,给出方向先确定极点
3.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等(15°/小时、1°/4分钟、1'/4秒钟)
(2)最小值:远日点(7月初)
[读图思考]P14
4.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活动]P15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 做黄赤交角(23°26')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点
[活动]P16
•板书设计
(00经 线)
向东、向 西各分
作1800
当地经线所在 平面与本初子 午平面的二面 角
东经(E) 西经
(W)
200W、1600E经线圈
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经纬网确定方向
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1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 关系。
2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 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时为中间时刻,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相等;昼长与夜长和为24小时)
(二)时差:
1.概念上的区分:
(1)地方时:因经线不同而不同的时间。其中,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地方时一定为12时
(或昼半球正中间的经线上,地方时一定为12时),全球可划分无数个地方时
(2)区时:因时区不同而不同的时间。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 共同使用的时间(时区:经度跨度为15°的一个范围,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均为15°的 整数倍),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也就只有24个区时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与应用: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 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 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
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0°
(3)判断节气: 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 为春分或秋分; 晨昏圈与经线圈成23°26'夹角, 为夏至或冬至(进而还可推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判断日出日落时刻与昼夜长短(以12时为中间时刻,上午与下午时间相等;以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 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 其运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