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浅析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浅析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浅析
人是社会活动与生活的主体,对人从性别上做出概念的区分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反映到现代汉语词汇中,区分人的性别主要使用的是一对区别词即“男-女”。

作为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对它们从不用性别的称谓上做出区分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对区分人的性别使用的汉语词汇比较单一,在区分动物性别时使用的词语是比较丰富和复杂的。

纵向上,从古至今,区分动物的性别词语发生了很大的演变;横向上,不同方言,区分动物的性别词语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对区分动物性别的词语,即“公-母”“雌-雄”,以期稍微总结出“公-母”“雌-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规律。

1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公、母”
1.1 “公、母”使用的发展演变简析
《说文解字》中对“公”的释义是:“公,平分也”。

从中可以看出“公”本义是与“私”相对,在语言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转用于表示性别的。

在先秦文献中,“公”可指爵位名,如“公、侯、伯、子、男”,其中“公”位五等之首。

由于在父系社会中,这种职位只有男性才能获得,因而“公”与男性就取得了某种固定的意义联系,这对“公”转做男性为人们提供了心理铺垫。

“公”用于称呼男性亲属,是一个称谓词。

如祖父、父亲、以及丈夫的父亲,都可以称“公”。

到了近代,开始转为区别雄性禽兽。

《红楼梦》三十一回:“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翠缕道:‘这是公的,还是母的呢?’”从中可以看出,“公”可以用来区别雄性禽兽性别。

《说文解字》对母的释义“母,从女,像怀子形,一曰像乳子形”。

“母”像女子有乳之形,本义为“母系”,是一个称谓词。

由于“母”本来就是女性,因而较自然的转用于指女性。

“母”转用于指雌性禽兽产生较早。

如战国时期《孟子·尽心上》“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称家族、亲戚中的女性长辈为“母”,如:祖母、慈母等。

對妇女的敬称、美称也叫“母”,如:西王母、师母等。

也有对女性的讽刺称呼,如:“母老虎”“母夜叉”等。

“公”与“母”在表示禽兽的性别上产生的先后、时间远近上明显的不对称,这可能与两者来源、转用途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1.2 “公、母”标记范围泛化的认知原因
“公、母”源头上都不是用来区分性别的,后来逐渐转用到区分性别,先是转用到表人的名词。

”公”本来只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祖父、父亲”等义项,“母”本来只有“母亲、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等义项,后来它们的词义都发生了泛化,且实现了从人到动物的泛化,不但可以指人,也可以标示动物的性别。

人与动物在自然性别上有相通之处,人类将自身的性别认知推及到动物,用语言的形
式固定下来。

女性和雌性动物都有生育后代的能力,男性和雄性的都可以产生精细胞,“公、母”由表人的名词扩展到标示动物性别,这种泛化规律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认知是客观世界在人类主观世界中的反映,用语言形式来展现。

词义的发展变化客观是人的主观认识的积累发展变化,人类最熟悉的莫过于人类自己,由己及他,由此及彼,这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

这种语义的泛化主要是通过隐喻方式实现的。

“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的催化剂。

”“隐喻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个范畴的语义延伸,更重要的是这两个范畴之间的系统的和一致的类比,对理解目标范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讲,隐喻的源范畴为具体的范畴,而且目标范畴是后认知的具体的范畴或抽象范畴,而不是相反。

所以隐喻不仅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认识和构造对其他事物的认知模式,而且是将整个认知模式的结构、内部关系转移,这种转移被称为源模式向目标模式结构的映射(mapping of the structure of a source model onto a target model)。

这种映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


1.3 “公、母”的适用范围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公】形属性词。

(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

【母】形属性词。

(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鸡︱~牛︱这只驴是~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母”作为属性词时主要是用来区分禽兽的性别。

通过语料统计我们得到如下可以用“公、母”来区分性别的动物。

如表:
2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雌、雄”
2.1 “雌、雄”使用的发展演变
《说文解字》中对“雄”“雌”的释义分别是:“雄,鸟父也。

雌:鸟母也。

”这两个字中的“隹”,从本源上是表示禽鸟性别的文字符号。

它们一出现就用来区分动物性别,早在《诗经》中就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谁知乌之雌雄。


到先秦后期,开始向禽鸟外的动物广泛的扩展,如春秋时期《左传》“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

”战国时期《韩非子》“雄骏不创寿于旗幢”。

同时开始转用于区分男女的性别,如《庄子》“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其中的“雌雄”特指妇女和丈夫。

后来形成专指男性的“雄儿”,如《三国志》“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

”但是与其相对应的“雌儿”却是出现在元小说话本中,如“那雌儿不是好惹的,他是二郎庙里官孙神通的亲表子。

”汉代以后,雌雄的用法更加广泛,转用于植物时代较晚,大约在宋代。

同时从词源上来讲,“雌雄”原是用于对鸟类性别的区别,后来不断扩大转到人,以及植物,这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思维的概括能力,通过发现个别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一定的高度对事物和现象之间进行更为广泛地概括。

2.2 “雌、雄”的适用范围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雄】形属性词。

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跟“雌”相对):~性︱~鸡︱~蕊。

【雌】形属性词。

生物中能产生卵细胞的(跟“雄”相对):~性︱~花︱~蕊︱~兔。

从词典释义来看,雌雄适用的范围比较广。

如表所示:2.3 “雌、雄”构词的隐喻意义
作为区分动、植物性别的区别词,“雌雄”是成对出现,在词义上雌雄双方是平等的。

但是在下列词中,以“雌”为构词语素的词语词义上明显含有贬义,而以“雄”为构词语素的词语,词义上明显含有褒扬义。

如表:
3 “雌、雄”与“公、母”的对比
作为区分性别的词语,“公、母”最初区分畜类的性别,“雌、雄”最初区分鸟类的性别。

如:
(1)凡用猪负革脂者,是老母猪近脊梁边脂也。

(见《诸子百家》)
(2)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见《周礼》)
(3)鸟有雌雄,布之林泽。

(见司马迁《史记》)
(4)夫王者,天下之翁也,禀命定於身中,犹鸟之别雄雌於卵壳之中也。

(見王充《论衡》)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两对词的分工负责范围比原来扩大很多。

“公、母”“雌、雄”可用来区分一切动物,只是有些表达显得不地道。

“雌、雄”还用来区分植物。

这两对性别词的区别在于适用语体不同。

“公、母”多用于口语,及专业性不强的语体,如儿童文学作品中。

“雌、雄”是植物学上区分性别的术语,在相关动物研究的科技语体中使用较多,这也是动物的学名与俗名的一个区别。

如:
(5)公山雀气喘吁吁地飞到家门口,正想把虫子送给母山雀。

(见儿童文学《小伞兵和小刺猬》)
(6)物园乘坐吉普车从近处观赏绿色斑纹的母豹,亦曾在落日余晖里遥望公象母象在湖畔亲吻戏嬉,象情侣一样耳鬓厮磨,如胶如漆。

(见《当代报刊精选》)
(7)雄鹿肩高1-3米,身长2米以上,体重可达200千克左右;雌鹿无角体小,重量仅100千克左右,尾巴长约60厘米。

(见《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8)雌鱼多数在产卵后力竭而死,护卵和抚育后代的重任就落在雄鱼身上。

(见《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9)树有雌雄之分,雄树高大,雌树较矮,常常并行生长。

(见《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4 总结
动物性别词语的使用,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区分性别特征,二是不同的生理功能。

总的来说,在区分动物时,“雌、雄”的使用范围大于“公、母”,如鸟类、虫类、鱼类、海洋类生物,一般使用“雄、雌”来区分,“公、母”主要用来区分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但是在汉语中使用场合来说,“雌雄”的书面语色彩更浓一些,“公母”则既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