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技巧

浅析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技巧

浅析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技巧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

经济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使我们意识到译好中国特色词汇的重要性。

本文从中国传统词汇和特色新词两方面简要分析了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技巧。

标签: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翻译技巧
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遗留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无形的瑰宝。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许多领域中不断涌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跨文化交际,多方面的文化碰撞融合,新词不断涌现。

一、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
(一)独特性
这些词汇所表达的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有的事物、事件,如:馒头、包子、旗袍、唢呐古筝等,这些词汇不存在于西方的文化中,在译成英文时,没有相对应的词汇。

或者有些词汇虽然能找到相对应的语言,或表达相同的含义,但译成英文时,却不能译出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如:时辰、元宝等。

还有一些词汇简短精练却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仁、忍、礼、智、信等。

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涌现出来许多新词,如:扶贫工程、小康之家、应试教育等,这些词都带有中国特色,在翻译时只翻译出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二)词汇范围广
政治方面的词汇,如:中国梦、一体化、脱贫致富、五四、温饱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泼水节、火把节等。

经济领域的词汇,如:倒逼、按揭贷款等。

医学方面的词汇,如:医托。

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如:中国式过马路、异地高考、段子手等等。

二、常用的翻译理论
(一)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使用最恰当、最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翻译包括四个方面的对等,包括词汇意义、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既要表达词汇的表层信息还要传达出词汇的深层文化内涵。

(二)目的论
德国翻译家费梅尔德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
行为。

梅尔德认为在翻译目论在于译者的译文应所指向接受者,不同的接受者文化背景知识不同、译文期待不同、价值观定向不同。

每一种翻译都有一定的受众定向。

每一种翻译也有不同知识水平的接受者存在。

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三、常用的翻译方法
(一)音译
中国的特色词汇,在目的语里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或者用目的语表达不出原词的含义,或者用目的语的词汇会对目的语的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或者不利于广大读者接受传播时,一般使用音译。

音译词一般属于特有名词,不拆开使用,拆开使用没有意义。

使用音译既可以保留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又利于广大目的语人群接受。

如旗袍译为Chi-pao,太极拳译为Tai Chi,麻将译为mahjong,饺子译为Jiaozi,鍋贴译为Guotie,功夫译为Kung Fu,豆腐译为Tofu,馄饨译为Wonton等。

这些音译词,不仅可以传播中国文化,而且也利于广大读者接受。

(二)直译
许多中国特色词采用直译,忠实于原文,但在翻译时要避免硬译和死译。

采用直译的词汇如:保护伞译为protective umbrella,生物钟译为biological clock。

(三)意译
有些词汇采用直译时往往会词不达意,可采用意译。

内容重复赘余的可采用省译法。

如:社会道德风尚译为moral habits汉语中有些词短小精炼,要使译文忠于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就需要在翻译中进行适当的增译。

如:应对挑战可译为deal with the challenges,抓住机遇可译为seize the opputunity to。

在原文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词把含义表达清楚。

(四)直译加意译
中国特色词汇涉及多个方面,范围尤其广泛,译者在翻译时,也可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对原词汇先进行直译,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进行意译。

这样利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群的接受和认可,也有利于跨文化间的交流。

四、小结
中国的特色词汇代表着中国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而且中国特色词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新闻特色。

所以译者在进行中国特色词的翻译时,必须准确翻译,尽可能地保持译出语与译入语一致和对等,最大程度还原原文。

【参考文献】
[1]蔡福有,郭龙生.语言文字学常用词典[Z].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肖水來.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湖北社会科学,2008(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