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

一、方法论变革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

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

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

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二、“人本”立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
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

劳动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基本的、有目的活动,是人创造社会财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机能的过程。

马克思提出了人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人的自身发展的过程是与劳动分不开的。

因而,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满足人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

马克思贯彻其“人本”的思想,在其经济学中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

所以,资本主义是对人性的压抑,它在物的价值不断增值的同时使人的价值不断贬值。

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资本家将消灭,作为生物的人,他们将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人被称作为社会的、生物体的人被当作目的和被重视。

社会主义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运行体制,这个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