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1 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环境影响评价作用(1)环境影响评价是经济建设实现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2)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传统工业布局做法的重大改革;(3)环境影响评价为制定防治污染对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4)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还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与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19701年在美国首次出现以来,目前世界上已经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由于各国耳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色也不尽相同。
在一些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程序、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变化。
(1)评价的范围由单纯考虑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发展到对社会和经济影响在内的全面环境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形式,如环境风险评价、视觉影响评价。
社会影响评价等等(2)评价的方法由各种单一的方法发展到以适应性方法为代表的综合性方法,并且广泛的应用了计算机模拟和系统控制理论,从而更加客观德反映了客观现实情况,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3)各种评价制度有点互相融合,表现出灵活性与强制性的统一,法律形式的评价制度增加了规定的弹性,政策形势的评价制度的强制性得到了加强。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及现状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的报告书。
这种制度有桥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备和绿化地带等做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上述法律,国家计划、经济和环境管理部门把环境影响评价定为开发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正式颁布实施。
自(环评法)颁布实施以来,为了更好地促进规划环评的有效实施,国家环境保护部先后在配套法规的制定、技术的准备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
为了保障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有效结合,2006年国家环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大连市和武汉市等第1批试点地区进行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成功经验。
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省、宁波市、芜湖市、广州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
从国家到地方,规划环评工作已经逐渐开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学体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宽等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虽然国内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我国尚无通用成熟的技术、方法、评价指标及体系等。
特别是当前应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普遍详细度不够、不确定性强、还停留在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而且缺乏在决策中体现环境评价结果的方法,这些缺陷导致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差、预测结果不理想、减缓措施制定的不够详细,使得环境评价结论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在实践方面: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
目前已完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规划、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等,还有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环评报告书等,铁路系统目前尚未开展规划环评工作,但对一些大项目也做过一些类似的规划环评工作,如青藏铁路建设,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就十分重视环境问题,在该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聘请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系统的、大量的评价工作。
环保总局将在全国重点地区和行业开展战略环评试点工作,包括黄河中下游能源富集地区、海西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成渝经济区等重点地区以及钢铁、石化、电力、造纸和煤化工等重点行业,这必将大大推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开展进程。
2.2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1)准备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①首先研究有关文件,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和相关标准、建设项目依据、可行性研究资料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②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明确建设项目的工程组成,根据工艺流程确定排污环节和主要污染物。
同时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区的环境现状调查,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
③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评价工作等级。
2)正式工作阶段主要工作是做进一步的工程分析,进行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开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之后根据污染源强度和环境现状资料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开展公众意见调查。
最重要的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要求以及公众的意愿,提出建设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
3)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主要工作是资料、数据汇总,另从环境保护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
Page 22.3 环评涉及的行业、环评文件的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只对这些政府和部门组织编制的有关规划提出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这些规划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地”即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第二类是“三域”即区域、流域及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第三类是“十个专项”即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环评文件类型有: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保护分类管理:(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4 环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同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町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2)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保护单行法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环境保护行政法规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部门规章:《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2005); 《农村水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0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200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04);《关于执行建设项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总局13号令)》(200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2004)等。
2.5 典型环境要素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1.地表水评价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24项基本项目。
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的五类标准进行水质类别评价,各评价因子标准限值见表4-1。
表4-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评价方法⑴水质类别法采用单因子类别评价方法,将所评价的河流某断面的实测平均浓度值与表4-1中的五类标准限值进行比较,以该断面(或河流)污染最重因子的类别作为该断面(河段)的水质综合类别。
⑵地表水域功能标准根据地表水域功能标准进行水质超标状况评价⑶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污染分担率来计算和评价各水域(或河流)间的污染程度大小和污染年际变化(污染指数计算,采用第Ⅲ类标准值)。
a.综合指数数学表达式:—j断面(河流)水污染综合指数式中:Pj—j断面(河流)i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Pij—j断面(河流)i项污染物的年平均值Cij—i项污染物评价标准值Cion—参与评价污染物项数b.污染分担率表达式式中:K—j项因子的污染分担率i⑷河流、水系水质定性评价依据是《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有关问题的技术规定(暂行)》河流水质评价应注意评价指标的确定,水质超标率和超标倍数计算采用的水质标准类别。
(1)监测项目常规监测项目:地表水水源水质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基本项目和水源地补充项目共28项指标;地下水水源水质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23项指标进行监测。
(2)评价标准地表水水源水质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地下水水源水质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3)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类别法判定水质类别。
分为达标、不达标两类,水源地若有一项指标不达标,则该水源地为100%超标。
湖库、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依据《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 》2.大气(1)评价标准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修改单(环发[2001]1号)规定的浓度限值二级标准,降尘采用暂行标准(下表)。
(2)评价方法<1>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法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是各项空气污染物的单项指数的加和,可用于评价城市空气质量整体水平、年际及季节变化情况。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数值越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反之,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数值越小,表示空气污染程度较轻,空气质量较好。
其数学表达式为:∑=P =P ni i 1其中: Coi Ci i =P式中:P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i P —i项空气污染物分指数;Ci—i 项空气污染物的季或年均浓度值;Coi —i项空气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n —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污染物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