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训练概述

运动训练概述

第一章运动训练概述第一节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本质(一)运动训练学的释义运动训练学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对运动训练学名词分析:1训练过程---训练的全过程(启蒙训练、初级训练、深化提高训练、保持竞技能力训练)2 运动训练规律---训练规律的分类(专项规律、项群规律、一般规律)及其三类规律的关系3综合性---运动训练学的特点例:60米(8″)×4(30″)×5(3′);60米(8″)×4(2′)×5(3′)。

(二)运动训练学的本质运动训练学的本质是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的规律。

(三)运动训练学的特点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自于运动训练实践,它没有承接和移植其他领域成熟学科作为构建自己学科的母学科,而是直接相伴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与体育学理论体系中的许多学科相比较,本源性是运动训练学最具特色的学科特征。

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而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却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回答和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运动训练学理论也就需要从众多理论学科.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科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表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征。

综合性:指由多学科构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横向联系,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生物学科)实践(应用)性:总结训练实践经验并上升为指导训练实践的理论,解决训练实践中的为何练、练什么、怎么练和练多少的问题。

二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二)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1.发展过程基本梗概我国运动训练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发展时期6个发展阶段。

第一发展期是“训练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期”(1953-1981年)。

这一发展期又分为训练理论的吸收阶段(1953-1957年)、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1958-1962年)、停滞阶段(1962-1975年文革期间)、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0年)。

第二发展期为“运动训练学的初步形成期(1981年至现在)”。

在这一时期里,我国部分训练理论学者经过短期的努力不仅初步形成和确立了我国自己的运动训练学体系,而且还使我国运动训练学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一些体育理论学者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一般训练理论与训练学的创立和发展趋势,积极引进了前苏联、民主德国等国的运动训练学专著和论著。

一批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师转而从事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建设。

1981年7月23日——8月5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组织了全国几所体育学院的学者在沈阳体育学院以协作的方式开始了《运动训练学》的编写工作并且制定了《运动训练学》大纲(初稿),明确了编写分工任务。

1982年1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学会,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会上转发了这个《运动训练学》大纲(初稿),与1982年在广州召开了《运动训练学》定稿会,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1983年诞生了。

之后,北京、沈阳、上海、成都等体育学院各自编写出本院使用的《运动训练学》教材。

与此同时,上海体育学院于1982年首先在运动系本科和专科中正式开设了运动训练学课程,同年由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为全国青年篮球队教练员训练班编写了一套《运动训练学》内部讲义。

直至1986年2月才由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北京体育学院过家兴主编的我国第一本体系较完整的综合性《运动训练学》教材。

同年沈阳体育学院董国珍也编著了一本《运动训练学》内部教材。

1988年3月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教材小组召开了教材选优会议,经专家们评审,选出北京体育学院过家兴等同志编著的《运动训练学》和沈阳体育学院董国珍编著的《运动训练学》为“优选”教材,后经原教材的各章执笔人修改,由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了体育学院通用的《运动训练学》教材。

90年代以来,由徐本力、董国珍、田麦久、延峰、胡亦海、刘建和、王永盛、宋继新等人相继正式出版了一批运动训练学和有关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专著和教材。

90年代末以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建设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对传统的综合性的运动训练学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由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教授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本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函授通用教材于1999年12月正式出版;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主持编写的“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一一全国体育院校全日制《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也于2000年8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是两本各具特色的全新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教材,将我国综合型《运动训练学》教材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从90年代末开始,我国一些运动训练学的学者,也在专题性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其中田麦久教授主编的《项群训练理论》和《论运动训练计划》也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台湾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

徐本力教授编著的《现代运动训练原理》也于2002年由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些教材和专著的出版,把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加巩固了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理论在国际上的先进地位。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者大多数比较重视教育学科、社会学科、系统学科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体系上的基础作用,然而在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量上,我国学者之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自1983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写的第一本《运动训练学》问世之日起,我国的《运动训练学》学科就受到了我国竞技运动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

尽管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研究内容有与国际趋向相似的部分,但是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更注重的是走学科内涵充实与外延发展的道路。

具体地讲,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大体分为两类。

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一是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将由三个层次组成,即《专项运动训练学》、《项群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中得以充实和完善;二是将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与“运动选材学”、“运动竞赛学”、“运动管理学”等学科高度整合,共同形成《竞技运动理论》(竞技体育学)学科的主体框架;三是将《运动训练学》学科继续向高度分化后的“技能训练学”、“体能训练学”、“战术训练学”、“运动战略学”、“训练方法学”等方向深入。

第二节运动训练一运动训练的定义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练员指导下使运动员提高或保持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过程。

分析:从运动训练的构成要素分析1.人的要素:运动员和教练员(医疗、后勤、科研等人员)2.目的要素: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3.计划要素:计划性的体育活动4.讨论:根据分析列举运动训练内容。

(导入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结论:运动训练包含两个方面,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

1.有形训练的范围条件:教练员、运动员、场地场馆、器械器材等。

2.无形训练的内容:饮食、睡眠、作息时间、营养补充、社会关系等。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相互性。

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力能力等构成。

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1)影响竞技能力的各因素互补;(2)竞技能力表现上的互补性。

(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适应性及劣变性:(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标准:按运动项目的主导因素;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按动作技术的确定性特点;按人与器材的关系;按比赛场地的不同特点;按参赛人数的多少;按比赛成绩的评分方法等等。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项群训练理论可以给竞技体育的战略制定者以有益的帮助。

它可以对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对应的项群分析,能够帮助竞技体育的战略制定者从宏观上把握众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科学地分析造成各类项目发展水平高低不一的原因,继而还可以选出与现有优势项目隶属于同一项群但暂时落后的项目,从而使这些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极为方便地借鉴同项群中先进项目成功的训练经验,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暂时的落后的项目有可能比其他项群的落后项目更快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向优势项目的行列中转移。

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项群的划分和想群体系的建立使得竞技项目这一巨大群体的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进而为运动训练组织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对其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3.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与揭示首先,在一般训练学理论中,研究者通常难以注意到和揭示出混处与所有项目之中的一组项目的训练规律,而通过项群理论的研究可以做到这一点。

其次,以一个项目的训练实践活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项拉理论,不可能做出具有更为普遍适用性的提炼和概括,而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可以做到。

再次,由于运动项目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某些运动大项的综合性特点,如果只以历史形成的运动项目为单位去认识运动训练的规律,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局限。

而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研究者打破固有运动项目界限的束缚,对进行跨项的规律性的探索和研究成为可能。

总之,项群训练理论比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更方便研究者研究和思考运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揭示运动训练中的规律,并能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运动训练实践中,因此,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在同一项群体系中,由于共同规律较多,因此,对运动员在各种竞技能力上的要求大同小异,所以在组建新项目的运动队时,教练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从本项群体系的领域中选拔人才,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将会引导研究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从而使人们这种朦胧的潜意识转化为科学理论下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行动,促进竞技人才的合理流动。

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任何一个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处于完全闭锁式的状态,在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中,很自然地会从其他项目吸收那些对自己适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同时,也不断地把自己科学的理论、精湛的技巧以及有效的方法传输给别的项目。

然而在人们没有科学的明确的认识项群理论之前,这些移植常常是自发的,也是缓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