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

浅谈我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

浅谈我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
泸县毗卢镇学校李春艳
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标杆: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当然,《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它与学生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可见其重要性。

一个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如果他想生活得游刃有余,至少他要懂得:关注社会,懂得内省。

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社会,积极投入社会,并且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做到“日三省吾身”,修身养德。

我想这就是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吧。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以下是我就教学内容这一方面的一点拙见:
一、结合实际性
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

例如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

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美国攻打伊拉克”和“面临非典”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

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

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
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

而作业则是就这两个问题与父母展开讨论,是课堂得到了延伸。

二、教材使用的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新的教材观,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明辉莉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文中提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途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

同时,她还指出:“理解教材内容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保证,有效教学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

”比如:交通安全现在是大家不能忽视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早的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我把这一个章节的内容最先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课堂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

例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
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

最感人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

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这样让孩子们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再如:在教学《分享的快乐》这一课时,我提前了解了班上学生的生日情况,恰巧那天班上就有一位学生过生日,我就去蛋糕店提前预定了一个蛋糕,与同学们一起过生日,分享这其中的快乐。

在这激动人心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的心里升起浓浓的情感:当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另一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人的快乐;当你与更多人一起分享,就会有更多人的快乐!
又如:在教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时,我结合本地区实际,认识交通标志、规定和标线;通过对本地区大街的观察,懂得交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辩论会,让学生知道汽车的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环境和节能的基础上。

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四、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
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迹象,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

毕竟认知和推理并非道
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而我们《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

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才会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叫刘天燚的学生,由于喜欢吃麻辣这些小吃,导致大腿处肌肉萎缩。

就此,我们展开了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讨论,让学生明白食品对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这之后学生办了“食品安全”的黑板报和手抄报。

让孩子们关注食品安全,只有他们懂得了,才能更好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一定要通过作用于儿童的活动来发挥影响,“学”一定要成为儿童通过活动的主动构建。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载体即是活动,教师要设计、安排、组织好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然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而后有所感悟。

如表演、操作、小品、游戏、实践、调查等活动形式,让儿童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悟出做人之道理。

活动时,一要贴近儿童;二要突出目的性;三要注意活动有序性;四要注意活动参与性;五要注意在活动中的探究性与交流性。

如:学习《我来学当家长》这一课时,可以预设一个星期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学习记账,给学生设计好一个表格按学生记好收入和付出。

授课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悟理,学生会很快得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合理开支,树立节约意识,增进对
父母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小就了解家庭经济的来源与支出,懂得量入而出,也为将来进一步承担起家庭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为了“悟行”,“悟”是基础,“行”是根本。

因此,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防止和克服“能说不能做”的现象,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

带着知识去体验生活,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与提升自己的智慧,同时享受创造带来的生活。

在教《品德与社会》课时从综合儿童的生活出发,用生动的、活动的、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悟理,然后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自然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