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优质课件

新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优质课件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 公怎样的心情?
天地之间 一声幽叹
不思量 自难忘
离居终老之苦,黯然之情令人销魂!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艺术特点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还长 顾路 望漫 旧浩 乡浩 ,。
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 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 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 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 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 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 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 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 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 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 效果。
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 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 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 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 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 “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 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 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第一单元

《江
古 诗

十芙
九 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选》“杂诗”类 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 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 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 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 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 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 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 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 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 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 “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四、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 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 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 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 《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 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 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 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课时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 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 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 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 即可,不求统一)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二、“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 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 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 “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 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 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三、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 (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 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 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 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 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 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 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 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 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 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 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游子思乡之情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古人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 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 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 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 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难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东汉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著 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丞相、 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 皇帝”,世称“魏武帝”。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 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 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 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 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 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 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 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 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 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 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