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时间:2005年9月21日9时30分
地点:内科医护办公室。
主持人:内科主任何家桐主治医师。
参加人员:符斌副主任医师,何家桐主治医师、黄振读主治医师、李飞主治医师、陈华赋主治医师、谢丽明医师,曾琪冰医师等7人。
病历讨论纪要:
谢丽明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者男性,65岁,退体工人。
因右胁胀痛3个月,伴纳呆、消瘦1个月,于2005年9月13日入院。
患者1年来感胃脘部不适、在外院一直按“胃病”治疗,时轻时重,今年6月中旬出现右胁胀痛,轻度厌油,无恶寒、发热,无呕吐及腹泻。
近1个月来纳呆,消瘦,乏力。
既往无肝炎、肝硬化病史。
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有吸烟史30年,每日20支,不饮酒。
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92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21/76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不良,慢性病容,神清合作。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皮肤无黄染、出血点、瘀点、瘀斑,无蜘蛛痣、肝掌。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巩膜黄染。
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颈静脉无怒张。
胸廓对称,两肺呼吸音清。
心界不扩大,心率92次/分,律齐,无杂音。
上腹稍膨胀,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肋下5cm,剑突下7cm,边缘饨,质中,肝脏表面隆起一肿块,大小约4cm×5cm,表面不光滑,触痛明显。
脾未触及。
腹水征阴性。
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13g/L,红细胞3.8×1012/L,白细胞13.5×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10,嗜酸粒细胞0.01,血小板120×109/L。
凝血酶原时间16.5秒,对照14秒。
尿、粪常规正常。
血总
胆红素20umol/L,总蛋白63.6g/L,白蛋白33.9g/L,白/球比例1.1/1,天冬氨酸转氨酶90U/L,丙氨酸转氨酶67U/L,HBsAg阴性。
r-谷氨酰转肽酶(r-GT)365U/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147U/L。
血总胆固醇7.6mmol/L,三酰甘油0.36mmol/L。
血尿素氮2.47mmol/L。
肌酐69umol/L。
血糖56mmol/L,血清钾、钠、氯、钙、镁、磷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正常。
血清甲胎蛋白(AFP)488ug/L,癌胚抗原(CEA)28ug/L.头颅CT及胸片检查无异常。
腹部B 超及CT均提示:肝内多个占位性病变。
诊断为肝癌。
后腹膜淋巴结转移性肿大。
胆、胰,脾未见病变。
B超引导下肝穿病理示:肝细胞性肝癌。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肝癌(湿热聚毒,气滞血瘀);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伴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入院后给予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之中药治疗,配合对症和支持治疗,右胁胀痛减轻,食欲增加,精神稍好转。
9月20日晚患者诉全身不适、四肢麻木、精神错乱、全身汗出清冷,继而神志模糊,陷入昏迷,无口吐白沫,无口中怪叫,无抽搐。
当时测得血压为107/7lmmHg,呼吸30次/分,心率102次/分,律齐。
约2小时后清醒,醒后如常人,无失语,无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以后不同程度类似发作数次。
黄振读主治医师:患者病史特点:①老年男性,慢性起病,病程近1年;②右胁胀痛3个月,巩膜黄染,血清AFP、r-GT增高显著、CEA,LDH增高;④肝脏B超及CT检查均示肝占位性病变,后腹膜淋巴结肿大;⑤肝肿块穿刺查见癌细胞。
根据以上特点,中医诊断为肝癌(湿热聚毒,气滞血瘀);西医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可确立。
由于后腹膜淋巴结肿大有转移,晚期病例,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可给予中医药治疗及放射介入局部化疗。
患者昨晚突然发生昏迷,临床上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