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割政策与概念内涵思考一、引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两把推手,一是对内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对外的改革开放,两股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巧妙结合,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赵奇伟,2009;蓝海林、杨京京,2009)12。
30多年来,中国逐渐从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融入了全球市场的分工体系,依靠生产要素、相关支持产业以及国内市场规模及需求增长优势的发挥,中国已经在众多行业或者产品生产上发展成为全球制造大国(蓝海林、李铁瑛、黄嫚丽,2011)3。
在这种全球市场日渐整合的趋势中,关于中国国内市场是否在迈向一体化的问题上,学者们却依然争论不休(马光荣、杨恩艳、周敏倩,2010)4。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指出,分工的深化依赖于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分工和专业化本身则会有利于规模经济以及技术进步。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只有一体化的国内市场才能使得国内区域分工和专业化走向深化,只有更深层次的地区专业化和协调发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和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2004;李善同、侯永志,2008)56。
不过,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盛行一直被认为是防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一体化和地区专业化的突出问题(陆铭、陈钊,2009;李侃如,2010)78。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地方市场分割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集中在中国省域市场分割水准的测量上,通过价格、贸易及产出等数据分析中国省域间市场分割水准在改革过程中的变化,评价中国改革的效果(余东华、刘运,2009)9,如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市场分割水准是否在减弱,中国国内市场是否在走向整合等问题(Young,2000;郑毓盛、李崇高,2003;桂琦寒等,2006)101112。
第二,集中在地方市场分割影响的负面后果上,如市场分割引起的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结构不合理、要素市场的发育水准不足和购并市场的不成熟等问题(银温泉、才婉如,2001;周黎安,2004;平新乔,2004;方军雄,2009)13141516。
第三,集中在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上,通过案例和制度分析的方法,提出完善财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和增强法律建设等政策建议(银温泉、才婉如,2001;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2004)1317。
不过,以往研究存有着诸多的不足:学者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目标,选择了不同地方市场分割的定义,使得地方市场分割缺乏统一的工作定义和概念内涵。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市场分割概念的理解主要存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分割是一种行为,主要指一国范围内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利益,通过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外地资源进入本地市场或者限制本地资源流向外地的行为(银温泉、才婉茹,2001;余东华、刘运,2009)913,我们称这种流派的观点为“基于行为观点”。
另一种基于结果观点则认为,地方市场分割是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所衍生的地区之间竞争损害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状态。
换言之,市场分割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通过手中的权力,对市场和企业进行广泛而直接的干预形成的一种市场状态,它是整个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问题的一种综合反映(陆铭、陈钊、严冀,2006;方军雄,2009)1618。
还有部分学者将地区性行政垄断直接视为地方保护或市场分割(郑毓盛、李崇高,2003;白重恩等,2004;李善同等,2004)51819。
所谓地区性行政垄断是指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对竞争的限制或排斥,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地方保护而导致的市场分割。
冯兴元(2010)20则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提出了市场分割的一个操作性定义:市场分割既可以是指分割市场的行为,也可以是指市场的非整合状态。
前者强调过程和行为,后者强调状态。
市场分割既可以是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所为,也可以是行业主管部门所为,甚至可以是私人权力集团(如私人垄断集团、寡头、卡特尔)所为。
地方市场分割特指地方政府或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或者地方私人权利集团的分割市场行为。
此外,已有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市场分割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影响成因和后果讨论上,而一直缺乏来自企业微观层面的深入分析,如地方市场分割对企业经营决策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如何?这种忽略市场分割对企业微观经营决策的影响的分析,可能使我们对中国地区间市场分割造成的危害性和代价认识不足(张杰、张培丽、黄泰岩,2010)21。
应当指出,研究概念的内涵与定义应遵循研究问题的层次(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2008)22,宏观层面的地方市场分割概念内涵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微观层面,也不适合于微观层面的研究目标,因为通过宏观经济结果测量地方市场分割对企业微观行为的影响,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属于一种类似于“投射”的研究范式,它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行为视为理所当然的“黑匣子”,因而难以发现地方市场分割对企业微观经营决策的内部行为和作用机理。
因此,如果我们要从微观层面探讨地方市场分割对企业微观经营决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就必须突破以往学者从宏观层面界定市场分割的内涵。
那么我们将要怎样从微观层面理解市场分割的本质内涵呢?选用哪个理论视角出发更为合适呢?这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二、市场分割的形成与演化中国市场在行政区域上的分割是中国经济转型在特定阶段才出现的一种市场结构特点或者状态。
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区域市场分割是否在继续加剧的问题上存有着较大分歧,但没有学者否认它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产物。
中国地方市场分割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23。
1.放权改革阶段。
从1979年开始,中央就开始实施了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
首先是通过“财税包干制”将经济剩余分享权和控制权下放给了地方政府;其后又将经济管理权逐步放给了地方政府。
因为放权改革是逐步和分区域实施的,因此这种“放权让利”式改革不仅“放”出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活力,也同时“放”大了区域之间的差异。
这一阶段的放权式改革虽然还没有导致明显的区域竞争和地方保护,但是为以后的地方市场分割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2.鼓励竞争阶段。
随着放权式改革的深入和地方差异的扩大,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博弈”,导致了地方竞争得到了默许和认可,而区域之间的竞争就带来了地方保护。
在这个阶段,产业结构的趋同、市场进入壁垒和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高峰。
这一阶段的区域竞争和地方保护所造成的市场分割是封闭式的,也是最直接和原始的,即地方政府主要是保护本地企业和排斥国内其他地区的企业到本地从事经营活动,如销售产品和收购兼并等。
3.结构调整阶段。
为了克服区域竞争和地方保护所带来的各种宏观经济管理问题,中央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逐步改善区域间竞争和整治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同时,也开始对过于分权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税收、海关、金融归属中央管理,相对应的收益也归中央。
(2)所有重要行业的经营权给了中央企业,相对应资产和收益也归属于中央。
在这次中央与地方权力的调整中,中央政府并没有减轻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责任,也没有调整地方政府的收支结构,却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巨大压力留给了地方政府。
中国入世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区域经济合作而不仅仅是区域竞争才能够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相反,吸引国内其他地方的投资与吸引国外投资对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样重要。
虽然跨区域经营和投资的障碍仍然存有,但是至少地方政府对国内其他地区的企业到本地区投资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地方政府开始从封闭式的地方保护转向开放式的地方保护。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利益而对市场和企业行为进行过度干预的机制、方式和制度基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仅仅干预的核心目的从过去限制区域市场进入转向了限制GDP和财政收入的外流。
据此,我们更愿意认为在这个阶段仅仅地方市场分割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难以作出地方市场分割的趋势已经出现了逆转的判断。
三、市场分割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对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进行了长期和广泛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说2。
1.改革分权假说。
绝大多数文献将地方市场分割根源归因于分权式改革。
该理论观点认为,市场分割是地方政府获得分权式改革的各种经济自治权利的结果,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国企利润和其他经济权利寻租的激励下,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惜“以邻为壑”(银温泉、才婉茹,2001;沈立人、戴园晨,1990;白重恩等,2004;陈抗等,2002;平新乔,2003)513152425。
2.对外开放假说认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加剧了国内的市场分割:因为对外开放对原有产业结构具有“挤出效应”,以及国外市场对国内市场具有替代效应,从而导致了市场分割水准的加深。
此外,长期依赖国外市场导致我们掩盖了国内市场分割的严重性,忽视了国内市场规模的重要性(黄玖立、李坤望,2006;桂琦寒等,2006;马光荣、周敏倩,2008;陆铭、陈钊,2009)7122627。
3.发展战略假说将地方市场分割归因于国内各地方实行的赶超式发展战略,该理论观点是:改革以来中国的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现象,很大水准上是过去国家发展历史上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在分权式改革下的逻辑延伸,各个地方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忽略各地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企业的自生能力(林毅夫、刘明兴,2003;林毅夫、刘培林,2004;于良春、付强,2008)282930。
4.分工策略假说从贸易的分工策略角度论证了市场分割的作用机制。
该理论认为:很多产业都存有着“干中学”的收益递增性机制,其中因为发达地区(行业)在技术上的比较优势,所以在地区贸易中将分享较大利益。
落后地区(行业)如果选择暂时不加入分工体系,虽然它将失去当期分工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干中学”机制,以保护换来的时间实现追赶。
即使追赶不成功,也能够提升本地的经济独立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谈判地位,并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王小龙、李斌,2002;陆铭、陈钊、严冀,2006;陆铭、陈钊,2009)71831。
5.政治晋升假说主要是从政治激励视角探讨市场分割的根源。
这一观点认为,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内生于地方官员考核标准和晋升制度当中,中央基于经济绩效晋升地方政府官员,能够有效地激励地方政府官员努力工作,但在“政治锦标赛”中地方官员没有获得激励进行经济合作,反而互相提防形成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周黎安,2004;张军,2005;周黎安,2007;徐现祥等,2007;皮建才,2008)1431323334。
6.政府竞争假说认为政府竞争也是市场分割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