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需肥规律具体总结概括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国农业信息网:1 小麦需肥特性是什么答:小麦每形成100 kg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 kg、磷素(P2O5)1~1.7kg、钾素(K2O)~3.3 kg,氮、磷、钾比例为1∶∶。
由于各地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等条件不同,小麦产量也不同,因而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和每形成100 kg 籽粒所需养分的数量、比例也不相同。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规律基本相似。
一般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从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量占总量的30%~40%。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点,通过施肥措施,协调和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要,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
在小麦苗期,初生根细小,吸收养分能力较弱,应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麦苗早分蘖、早发根,形成壮苗。
小麦拔节至孕穗、抽穗期,植株从营养生长过渡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是小麦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也是决定麦穗大小和穗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因此,适期施拔节肥,对增加穗粒数和提高产量有明显的作用。
小麦在抽穗至乳熟期,仍应保持良好的氮、磷、钾营养,以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运转,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饱满和增重。
小麦后期缺肥,可采取根外追肥。
小麦平衡施肥技术作者:佚名来源于:本站原创点击数:658盐城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又是一年秋播时,又到了农民朋友大量施用肥料的投入高峰期,但近年来我市肥料施用中多施、偏施现象渐趋严重,这不仅直接造成了成本上的浪费,甚至还恶化了农田土壤环境,影响了后茬作物的生长。
因此,我们结合今年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成果,介绍一项小麦平衡施肥技术。
所谓平衡施肥是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施肥技术。
它综合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提出作物需要营养元素的品种及其数量,产中通过科学的施肥方法与技术,适量、均衡、适时供应作物所需但土壤不能提供的氮、磷、钾和中微量营养元素。
1、小麦吸肥规律小麦是需肥较多的作物。
小麦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40%左右;二是在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30-40%左右,在开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
小麦对磷、钾的吸收,在分蘖期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率急剧增长。
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
钾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期为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的吸收已达最大量。
因此,在小麦苗期,应用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
拔节到开花是小麦一生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需要较多的氮、钾营养,以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壮秆、增粒。
抽穗、扬花以后应保持足够的氮、磷营养,以防脱肥早衰,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和运输,促进麦粒灌浆饱满,增加粒重。
2、小麦需肥量在一般情况下,每生产50公斤小麦,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1.5公斤、磷(P5O2)0.7公斤,钾(K2O)1.8公斤,N:P2O5:K2O为3:1:3。
以亩产400千克小麦为目标,需N19-21公斤,-6.0公斤,K2O10-12公斤。
其中有机养分分别占35%、35%和70%。
即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每亩还应分别施用尿素27-30公斤,过磷酸钙30-33公斤,氯化钾5-6公斤。
3、小麦肥料的分配与施用麦子施肥要克服钾肥不足、氮肥运筹前期重中后期轻的缺点,有机肥宜作基肥和前期追肥;磷、钾肥可全作基肥,或80%作基肥,20%作后期追肥;氮肥基、追各半。
具体施肥技术为:⑴施足基肥,早施苗肥。
基肥:亩还秸秆150千克以上,农家肥5-10担,专用配方肥40-50千克,或磷酸一铵10千克配施尿素15千克,或BB肥20-30千克。
苗肥:施氮量占总氮量的10-20%,亩用人畜粪5-8担,或尿素6千克左右。
苗肥要早施,宜在两叶一心前施用。
⑵施好拔节孕穗肥。
此时需肥最多,要防止脱肥早衰,防止恋青倒仗。
拔节肥用量应占总用氮量的30-40%左右,一般亩施-11千克尿素,高产田块配施2.5千克磷酸一铵、-5千克氯化钾。
⑶搞好后期叶面施肥。
结合防止赤霉病、白粉病,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达到提高粒重的目的。
扬州大学:(一)小麦的需肥特性小麦对N、P、K三要素的吸收量因品种、气候、生产条件、产量水平、土壤和栽培措施不同而有差异。
综合各地资料分析,小麦每生产100kg 籽粒和相应的茎叶,约需吸收N3kg左右;-1.5kg,K2O:3-4kg。
冬小麦一生中对N、P、K吸收有两个高峰。
对N的第一个吸收高峰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吸收量占总量的20%左右,越冬期间吸收量仅占总量5%左右,返青后N的吸收量有所增加,拔节-开花期出现第二个吸收高峰,吸收量占总量30-40%,开花后对N仍有少量吸收。
小麦对P、K吸收在分蘖-越冬始期出现第一个峰值,占总吸收量 10%左右,至拔节期P吸收量占一生30%左右,K达50%左右。
拔节至开花期出现第二个吸收高峰,吸P量达总吸收量的40%,吸K量占总吸收量50%。
开花后P吸收量仍达20%,K则停止。
近年研究表明,增加拔节至开花期N、P、K的吸收比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量。
中国农村书库:99.如何结合小麦的营养特性进行施肥小麦的营养特性是指小麦在其营养期内,对各种营养物质需求的速度、强度、数量大小及比例等,是指导小麦施肥的理论依据之一。
小麦一生历经出苗、分蘖、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多个生育时期,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化肥施用的方式、方法、数量、比例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小麦使用化肥的效益。
冬小麦营养期比春小麦长,需肥相对较多,在化肥的分配与施用上,应适当多分配些,增加追肥的次数和比例,保证冬小麦较长时期的养分需求。
春小麦营养时期较短,没有越冬期和返青期,在肥料有限时,可适当少安排些,并要早施、集中施用,增加前期施肥比重。
小麦营养的临界期在苗期,即在三叶期至分蘖期。
其中氮素的营养临界期在分蘖期,磷素的营养临界期在分蘖始期,钾素的营养临界期一般认为在分蘖初期和幼穗分化期。
春小麦的营养临界期略早于冬小麦,因为春小麦在进入三叶期前后已开始穗分化,对养分更敏感。
因此,春小麦苗期具有时间短、幼穗分化早、分蘖少,成穗率低等生育特点,在施肥上,应早施、重施苗肥,促壮苗早发,一般在2~3叶期追施速效氮肥或腐熟良好的有机肥,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70%~80%,方法采取条施深施为好。
冬小麦从冬前分蘖到冬后分蘖,是以根、叶、蘖为生长中心时期,对营养的吸收量虽少,但很敏感。
保持一定的营养水平,对营养生长和以后的生殖生长意义重大。
因此,在冬小麦两个分蘖期内均应追肥。
强调指出的是:春季追肥尤为重要,应追施速效氮肥并配合少量磷钾肥,这样做对增加小麦的有效分蘖数,促进穗分化,提高化肥使用效益作用明显。
小麦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冬小麦在起身至拔节期,春小麦在三叶期前后。
冬小麦在分蘖高峰后必须施起身、拔节肥,以促进大蘖成穗,提高成穗率,并能促进顶三叶的生长和基部二至四节的伸长,是施肥的最大效率期,所以应重施拔节长穗肥。
春小麦则要早施重施分蘖肥,它对促进叶、蘖、穗的生长均有很大作用。
追肥一般以速效氮肥为主,追肥量占总追量的60%~70%以上。
因此,提高小麦使用化肥的效益,必须紧紧抓住小麦营养的两个关键时期,才能发挥肥料的最大作用。
100.如何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进行施肥小麦的需肥规律是指在小麦一生中,随各生育时期的阶段性变化而表现出的对养分吸收的相对数量及动态变化趋势,是指导小麦施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益的理论依据之一。
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籽粒,约需3公斤氮素、1公斤磷(P2O5)和3公斤钾(K2O),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3。
这一规律可作为计算一定产量水平下,小麦经济施肥量的理论依据。
小麦需肥的一般规律是:冬小麦在返青前由于植株生长量小,吸收氮、磷、钾的数量相对较少,返青后,迅速生长,对养分吸收量急剧增加,其中磷钾的吸收比氮更突出,约50%以上的磷钾和30%左右的氮素在这一阶段吸收。
开花以后逐渐减少。
春小麦在分蘖期以前吸收的养分较少,拔节至孕穗期为氮肥和钾肥的第一个吸收高峰,孕穗到开花吸收量明显减少,开花到乳熟期的吸收量又显着增加,达到第二个氮钾吸收高峰。
磷的吸收量拔节前较少,拔节后逐渐增多,直到乳熟期仍维持较高水平。
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在小麦生育前期,冬小麦在返青前,春小麦在分蘖前,应适量追施速效氮、磷化肥,对促进根、茎、蘖的生长,增强抗性具有积极意义。
冬小麦生长进入返青至拔节期,是追肥的关键时期,应重施返青拔节肥。
对地力较差和晚播弱苗,早追返青肥极为重要,应以速效氮肥为主,并配合磷肥和钾肥,追施量占总追肥量的50%~60%。
在拔节至开花阶段也是施肥的关键时期,此时生长中心和营养中心转向茎和穗,特别是高产麦田,更要重施拔节,必须加强氮素营养,才能有利于小花分化,增加结实率,促进穗大粒多。
春小麦应重施分蘖肥,在未施分蘖肥时,要重施拔节肥。
在开花前,还应施用一定数量的孕穗肥,以满足春小麦第二需肥高峰的需要。
追肥应以氮为主,氮磷配合。
小麦生育后期,对养分吸收显着减少,为了防止早衰,并有效地增加粒重,可进行根外喷施磷、钾肥料,不宜施用较多氮肥,也不宜施用时期过晚,以防贪青晚熟,降低产量与效益。
石家庄土肥站:冬小麦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公斤,五氧化二磷1.25公斤,氧化钾2.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2;小麦的需肥规律为: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个在分蘖盛期,占总吸收量的12%—14%;另一个在拔节至孕穗期,占总吸收量的35%—40%,这两个时期需氮的绝对值多,且吸收速度快。
小麦吸收磷主要在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磷的吸收量可达总量的60%。
苗期磷的吸收量虽然少,只占总量的10%左右,但此时磷素营养对于植株,尤其对根系极为重要,是小麦的需磷的临界期。
小麦对钾的吸收在拔节前比较少,拔节至孕穗期是小麦吸钾最多,吸收最快的时期,吸钾量可达总吸收量的60%—70%。
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配方施肥技术建议提出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根据地力状况(高、中、低肥力)合理施用氮磷肥,因地补施钾肥和锌肥、磷钾肥和50%的氮肥与农家肥作底肥,剩下的氮肥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等措施;夏玉米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素2.57公斤,五氧化二磷0.86公斤,氧化钾2.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夏玉米的需肥规律是夏玉米苗期需肥较少,这时对氮、磷的吸收量为总吸收量的10%,从拔节到孕穗期吸收速度达到高峰,在20—30天中吸收的氮、磷的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