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批准:二0一四年五月1.工程概况2.试桩目的3.试桩位置及工作量4.地质情况5.素砼桩施工方法5.1素砼桩施工流程5.2施工步骤5.3质量控制参数6.施工中注意事项7.素砼桩质量检测8.主要施工设备旋挖灌注桩试桩方案9.主要材料用量10.主要施工人员11.安全文明施工一、工程概况1.横琴新区深井片区防洪及景观工程位于横琴岛大横琴山西南侧,西临磨刀门水道,根据横琴新区城市建设规划,深井片区将建设为休闲度假区。
2.深井片区防洪工程包括3条排洪渠及其过路箱涵,6条截洪沟及其过路箱涵,新建1座箱涵。
排洪渠设防标准为50年一遇,建筑物级别为2级;截洪沟设防标准为25年一遇,建筑物级别为3级。
二、试桩目的通过工艺性成桩试验,以达到以下的目的:1、根据桩长、桩径及砼灌注量检验砼充盈系数是否与设计提供的数据相符;2、确定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的砼配合比、塌落度;3、确定设备的选型、确定施工工艺和施工顺序;4、积累各种参数,以指导灌注桩的施工,确保灌注桩施工质量。
三、试桩位置及工作量渠道1#-2段灌注桩总数根,本次试桩根数为3根。
施工地面标高米,设计桩顶标高米,设计桩底标高米,桩端持力层。
施工场地具备“三通一平”条件,机械已经安装并调试完毕,可以进行试桩工作。
其桩位平面图如下:四、地质情况4.1 人工填土层(Q s)(1) 素填土层(①-1):灰黄、褐黄、棕黄、深棕色等,颜色因填土成份不同而异,分布于在建施工场地、临时施工便道、鱼塘埂、已有道路上,主要由粘性土、泥质粉细砂、中粗砂组成,含有少量碎石,局部为花岗岩全风化土组成。
分布不连续,不同部位填土组成成份不一,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总体呈松散~稍密状,鱼塘埂上或新平整场地填土大多欠压实,力学性质较差,多呈松散状,现有道路上填土一般为花岗岩风化土组成,呈稍密状。
填土层厚度0.30m~4.40m,平均2.08m,层底高程-1.35m~6.59m。
(2) 块石填土层(①-2):灰色、灰白色为主,含灰黄色,主要由花岗岩中风化、微风化岩块组成,混杂有碎石、中粗砂和粘性土等。
岩块粒径大小不一(一般粒径0.2m~2.0m),岩块之间有空隙。
该层密实度不均,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在建平整场地、临时施工便道、道路及已经平整好的施工临时用地区域,由于现场各工程正在进行施工,分布范围及厚度在不断变化。
分布不连续,厚度一般0.60m~8.20m,平均 3.14m,层底高程-5.72m~4.09m。
(3) 冲填土层(①-3):灰黄色、灰褐色,深灰色,主要由含砾中粗砂、砂砾石组成,夹杂少量淤质土、粘性土、粉细砂及贝壳碎片,呈湿~饱和、松散状。
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区内靠山脚区域,分布不连续,厚度一般0.80m~5.40m,平均3.10m,层底高程-8.62m~1.48m。
4..2 第四系海相沉积层(Q m)(1) 淤泥层(②-1):灰黄、灰黄~深灰色,颜色随深度渐变深,土质较均匀,细腻,局部含有少量粉细砂,饱和,粘性好,流塑状。
场区低洼部位普遍分布,向山边呈尖灭趋势。
本次揭露厚度一般1.20m~11.30m,平均5.48m,层底高程-11.80m~0.30m。
(2) 淤泥层(②-2):深灰、灰黑色,泥质总体较均匀、细腻,局部含少量腐木、贝壳碎片、砂质等,饱和,粘性好,流塑状,局部呈软塑状。
场区地势较低部位普遍分布,向山边呈尖灭趋势。
厚一般1.30m~22.00m,平均10.65m,层底高程-31.25m~-1.55m。
(3) 淤质土层(③):深灰色,质不均,含10%~20%的中细砂和贝壳碎片,饱和,粘性好,软塑状,厚一般3.10m~6.40m,平均4.75m,层底高程-16.70m~-5.92m。
4.3 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 mc)(1) 粉质粘土(④-1):灰黄、褐黄、棕黄花斑色,青灰色,主要由粉质粘土、含砂粉质粘土组成,土质较均,湿,粘性好,可塑状,局部硬塑,部份含10%~20%的砂质。
分布于海相沉积淤泥层之下,分布较广,但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靠近山体大多缺失该层。
厚一般1.10m~5.90m,平均2.67m,层底高程-33.05m~2.36m。
(2) 泥质、含淤质中粗砂层(④-2):深灰、灰黄色,主要由泥质中砂、中粗砂,含淤泥质中粗砂组成,含有较多中细砾,局部泥质含量较多,松散-稍密状。
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大,厚度0.50m~7.80m,平均2.60m,层底高程-36.95m~1.99m。
(3) 淤泥层(⑤-1):深灰色淤泥,较均匀,质较纯,饱和,粘性好,流塑状,分布不连续,仅少量钻孔有揭露,厚1.20m~4.10m,平均2.46m,层底高程-18.80m~-1.50m。
(4) 淤泥质土层(⑤-2):深灰色,质较均匀,饱和,粘性好,软塑状。
分布不连续,仅少量钻孔有揭露,厚2.10m~2.40m,平均2.25m,层底高程-31.76m~-2.63m。
(5) 泥质中粗砂层(⑤-3):灰黄、褐黄色,由泥质中粗砂组成,含较多泥质和约20%中细砾,稍密状,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仅少量钻孔有揭露,厚0.30m~4.60m,平均1.93m,层底高程-34.65m~-5.30m。
(6) 粉质粘土层(⑥-1):灰黄、灰黑色粉质粘土,湿,粘性好,软可塑状,仅在ZK35中有揭露,厚3.0m。
(7) 中粗砂(⑥-3):灰黄、褐黄色,由中粗砂、砾砂组成,含少量泥质,稍密-中密状,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
厚0.90m~7.30m,平均2.92m,层底高程-36.26m~-2.30m。
4.4 残积层(Q el)砂(砾)质粘性土(⑧):灰黄、褐黄色含砂砾粘性土,土质不均,湿,粘性好,可塑-硬塑。
仅ZK35钻孔有揭露,揭露厚度0.8m,底板高程-37.06m。
4.5 燕山三期花岗岩(γ52(3))(1) 全风化带(⑨-1):灰白、灰绿色、灰黄、褐黄色,为中粗粒花岗岩全风化土,风化较透,风化呈砂砾质粘性土状,部分呈粉质粘土状,湿,粘性一般,硬塑-坚硬状,局部呈可塑状。
该层层位、层厚变化较大,局部缺失。
本次揭露层厚0.30m~14.10m,平均2.60m,层底高程-39.36m~3.43m。
(2) 强风化带(⑨-2):灰白色、灰黄、锈黄色,风化剧烈,岩质较硬,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块状,局部夹全风化土,层位变化较大,厚度一般较小。
本次钻孔揭露层厚0.10m~4.00m,平均1.22m,顶高程-12.23m~2.88m。
(3) 中风化带(⑨-3):灰白色含浅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岩质坚硬,裂隙稍发育,岩芯采取率较高,岩芯多呈柱状,岩体较完整。
(附)超前钻报告柱状图五、灌注桩施工方法5.1灌注桩施工流程5.2施工步骤1)、施工准备施工前应平整场地,清除杂物,换除表层软土,保证钻机底座填土密实,以免产生不均匀沉陷;在施工范围内不妨碍桩基施工的场地挖好泥浆池和沉淀池,泥浆池旁需设护栏及警示标志,同时做好作业场地排水工作,在施工范围内挖设好临时排水沟,确保施工场地不积水。
2)、桩位放样正式钻孔前根据设计图纸和计算坐标用全站仪精确放出桩基中心并记录,自检合格后,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验。
3)、泥浆制备泥浆采用优质粘土与水拌合而成并掺入一定比例的膨润土,制备的泥浆满足:含砂量≤4%,胶体率≥96%,泥浆比重≥1.2。
钻孔施工时随着孔深的增加向孔内及时、连续地补浆,维持护筒内应有的水头,防止孔壁坍塌。
桩孔砼灌注时,孔内溢出的泥浆引流至泥浆池内,用于下一根桩基钻孔护壁。
4)、埋设护筒钻孔前设置坚固、不漏水的钢护筒,护筒高 1.5m,直径比设计桩径大20cm,顶面高出施工平台约30cm。
挖埋护筒时用十字线定在护筒顶部,然后移动护筒使护筒中心与钻孔中心位置重合,同时用锤球检查,使护筒竖直。
此后即在护筒周围回填粘土并夯实,夯填时要防止护筒偏斜。
护筒顶面十字线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cm,倾斜度不得大于1%。
为便于泥浆循环,在护筒顶端留有高30cm,宽20cm的出浆口。
5)、钻机成孔1.钻机就位前应对钻机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钻机安装后的底座和顶端应平稳,就位核对好中心后,连接泥浆循环系统,开动泥浆泵使泥浆循环2~3min,然后开始钻孔,在护筒底处应低压慢速钻进,钻至护筒底下1.0m左右后开始正常钻进。
2.钻进过程中钻机不能产生位移或沉陷,否则应及时处理。
挖掘机应配合旋挖钻机作业及时将挖出的淤泥运走。
钻孔进行前,司钻人员必须先熟悉地质状况,钻进过程中应定时测试泥浆指标,从而确定所处地层,调整钻进参数,钻孔作业应分班连续进行,填写的钻孔施工记录,交接班时应交待钻进情况及下一班应注意事项。
在钻进过程中或将钻头提出钻孔外后,向孔内注浆,泥浆液面不得低于护筒底部。
6)验孔1.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及桩底持力层符合设计要求后,用检孔器进行检孔。
孔径、孔垂直度、孔深检查合格后,立即填写终孔检查表,并经驻地监理工程师认可,方可放入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的钢筋笼。
7)钢筋笼验收及下笼1.钢筋笼制作完成后,使用特制加长平板车运输至现场,采用吊车卸笼,为安全起见,禁止用挖掘机卸钢筋笼。
为了保证骨架起吊时不变形,对于长骨架,起吊前应在加强骨架内焊接十字撑,以加强其刚度。
钢筋笼现场验收合格后方可往桩内下放钢筋笼2.钢筋笼外侧需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钢筋笼吊筋必须焊接两根,防止钢筋笼掉入桩内。
3.钢筋笼主筋接头采用套筒连接时,必须连接紧密,人工连接后还必须使用套筒钳拧紧。
接头和安装,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钻孔桩钢筋骨架允许偏差8.导管安装及冲孔1.下导管前根据桩长计算好导管的总长度,导管采用φ30钢管,每节2~3m,配1~2节1~1.5m的短管,钢导管内壁光滑、圆顺,内径一致,接口严密。
导管安装接头一律采用丝扣连接,导管底标高按实际孔底悬300 ~ 500mm控制。
2.冲孔时,必须安排人员看守现场,确保电、泥浆及时供应。
看守人员应多次检查泥浆泵,防止泥浆泵堵塞、烧坏。
如出现故障及时通知维修人员维修。
9)二次验孔1.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必须进行二次验孔,测量孔深,严禁用增加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检查沉渣厚度,沉渣厚度应符合设计及技术规范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柱桩不大于5cm;摩擦桩不大于15cm。
当从孔内取出泥浆,测试泥浆比重,以上合格后方可进行卸压及砼灌注。
10)卸压及混凝土灌注1.当第一车混凝土运输车到达现场时,方可进行卸压工作。
卸压时应关掉泥浆泵电源。
为减少卸压时间,可拆掉一节3米的导管进行卸压,卸压合格后再接上导管及混泥土大漏斗。
2.砼灌注前必须认真查看供货单,如混泥土型号,塌落度等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要求砼司机迅速搅拌,并放少量砼查看。
首批封底混凝土下落时有一定的冲击能量,能够把桩底沉渣尽可能地冲开,是控制桩底沉渣,减少工后沉降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