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冲刺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冲刺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西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冲刺诊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1. 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B选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C选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

2.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可推知A. 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B. 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 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 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答案】B3.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 经济结构发生转型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江浙地区从粮食重地变成了布纱重地,这属于经济结构发生转型,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均是在明清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从粮食到布纱,这属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4. 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

这些做法A. 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B. 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C. 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D. 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答案】A【解析】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由材料“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有利于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故选A;材料无关商业发展,排除B;材料反映加强地方管理的信息,排除C。

由“承袭土司之职”,可见无关改土归流,排除D。

5. 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

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

这一变化表明A.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B.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C.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D. 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08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王安石重新被推崇,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故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信息,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学术研究方向,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D项。

6. 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A. 革命根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农业经济地域差异明显C. 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D. 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拥有10亩以下和10—50亩以下的户数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拥有50—100亩以及100亩以上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数量较少,无法反映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排除D项。

7. 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这反映了A. 日本全面侵华,华侨积极支援抗战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 国际社会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D. 全民族抗战思想被广泛认同【答案】D【解析】日本全面侵华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排除A;西安事变和平倔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元旦,排除C;材料仅仅反映的是华侨的“全民团结、抗日救国”主张,排除D。

8.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

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反映了A. 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 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C. 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D.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B【解析】由时间“1953-1957年”,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大批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所以出现“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故选B;A是1965年,排除;体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排除CD。

9. 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

”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

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A. 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B. 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 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D. 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学生可以正确理解传说植根于历史传统,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 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

这反映了A. 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B. 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C. 责任内阁制度已经确立D. 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材料“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说明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君主立宪制在逐步确立。

故选D;材料无关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责任内阁制度已经确立,排除C。

11.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A.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B.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C.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D.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创立资源保护队”“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表明这一措施一方面是进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正处于大危机期间,实行这样的措施可以解决失业工人的就业问题。

故答案为A项。

B项对材料信息认识片面,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兴办公共工程,是为了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排除D项。

12. 下面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这反映了A. 发达国家依然占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B. 国际贸易总量逐渐增加C. 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D. 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由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可知发达国家依然占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故选A;材料是饼状图而非柱状图,无法体现国际贸易总量逐渐增加,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贸易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无关,排除C;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D。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

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材料二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

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

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

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

如钱乘旦所言。

“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因素日益成长;西学传播深入,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冲突;开明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等。

(任4点目的:学习西方,探索独立富强之路。

(2)特点:热爱自由,崇尚民主,尊崇理性,宗教宽容。

不同取向的历史影响:①中国:一方面逐渐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另一方面照搬西方文化的做法,也未能在近代中国实现独立富强。

②英国:坚持回归传统文化的做法,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思想解放,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自由主义体制的确立;但过于尊崇传统文化的风尚,也阻碍了英国在近代后期的深入创新和持续发展。

【解析】(1)由材料“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