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组织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201504)34、组织结构7答:组织结构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201604)32、事业生涯的设计7答: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1604)35、组织体制7答:组织体制:是企业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企业组织机构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办法、标准等。

它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企业的组织指挥系统,明确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关系,并规定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职权和职责。

(201704)34、组织变革7答:组织变革是组织主动地、自觉地因条件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对组织现状主动地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过程。

(201710)34、矩阵组织结构7答: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

31.投射: 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2.群体凝聚力: 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33.决策智囊团: 智囊团是一种在组织系统中独立于决策者之外,但要站在决策人立场上进行研究的决策参与团体,它在研究和论证决策方案时,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对方应该怎么办,怎么办最合理或最符合课题交办组织的真正利益。

34.客观不公平感: 由于客观不公平的现象而引起的不公平感。

35.组织发展: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小范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

它的实际含义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31.工业心理学: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32.事业生涯的设计指对个人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负担的工作职务和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33.群体思维由于从众的压力,群体对于不寻常的,少数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34.冲突是一种过程,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要产生消极影响或即将产生消极影响。

群体冲突:是群体间或群体内两种目标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产生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攻击事件。

35.职业生活质量指在工作中员工产生的心理或生理健康的感觉。

(201504)(201510)33、动机答:动机是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01610)31、个性心理1答: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201704)31、心理过程答: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201710)31、个性倾向性1答: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

(201604)31、性格2答: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01604)34、优势动机2答:优势动机:指在全部动机结构中占最强有力地位的动机。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常常不只存在一个动机,而是同时存在着很多动机,但其中最优势的动机决定着一个人在当时的活动。

(201704)32、工作满意度2答:工作满意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201710)32、社会知觉2答:社会知觉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某个具体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01510)32、群体凝聚力3答: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201510)33、群体思维3答: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相关。

是指在这样一些情况,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它是伤害许多群体的一种疾病,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201604)33、正式群体3答:正式群体:是指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正式的组织结构,成员有着具体的角色规定的群体。

(201610)32、非正式沟通4答:非正式沟通是指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与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不相关的沟通。

(201704)33、共生效应5答:共生效应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

(201710)33、心理相容5答: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互相理解、容纳和协调,即群体成员间的心理流和心理面处于一个同频同振的心理场中,一个人或者若干人的行为会引起群体的肯定性反应。

群体: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共同建立,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或行为标准,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具有支柱功能,评价标准功能,约束矫正功能。

群体压力:指个体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而感受到的内心紧张。

从众行为。

是由于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言行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群体的内聚力:是群体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组织结构的类型1直线型结构:组织中各级职务按垂直系统排序,各级主管人员对下级拥有一切职权,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个直线上级报告的一种集权式组织形式。

2智能型结构:以工作方法和技能作为组织划分的依据,设立多个管理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式:是把直线式和职能制结合起来。

4事业部组织结构:是以销售收入或利润等最终成果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2010 10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认为一般人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只要可能,便会回避工作,一般人宁可被人监督,喜欢规避责任,胸无大志,只求生活安宁,要使一般人为组织出力,必须使用严密的控制,强迫,惩罚,威逼利诱等手段。

人格特质:能使人的行为倾向性表现出一种持久的,稳定的,一致性的心理结构,是人格构成的基本因素。

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行为就会反复出现,如果对他不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至消失。

领导:是存在于领导者和其追随者之间的影响关系,领导者带领追随者实现共同的愿景或目标,双方都寻求改变,并期待结果能够反映他们共同的目标。

2011 10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由此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促使组织更有效的实现其目标的一门科学。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种: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没有满足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而且需要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符合人类心理发展过程。

需要是动态的,处于发展变化中,越往上层,满足的百分比越小。

同一时期往往存在几种需要,但只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称为优势需要。

高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会增加激励的力量。

群体冲突:指群体间或群体内两种目标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导致抵触,争执和攻击事件。

直线型结构:组织中各级职务按垂直系统直接排列,各级主管人员对下属拥有一切职权,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个直线上级报告的集权式组织结构2012 10晕轮效应:在一种归因的基础上,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孤立的评价另一个人就称为晕轮效应。

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将促使员工感到没有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如企业的政策,工资水平等,将促使原因感到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是指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工作责任等,只有激励因素才能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保健因素只能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

群体压力:是指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内心紧张。

领导方格理论:布莱克和莫顿根据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这两个标准分出五种主要的领导风格,主要包括无力的管理,定向管理,乡村俱乐部式管理,中庸式管理,团队管理。

2013 10投射:就是指人们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

期望理论:维克多.弗鲁姆认为人之所以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这些工作和组织的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能够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激励强度取决于效价与期望值之间的乘积。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权变理论)在考虑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时,应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追随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领导行为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成熟度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四种成熟程度可采取四种行为:命令的风格,说服的风格参与的风格授权的风格事业部组织结构:是以销售收入或利润等最终成果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将研究开发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等部门结合成为一体,成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2014 10复杂人:人的需要和动机甚是复杂,不仅因人而异,还会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学识,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人并非是单纯的经纪人,社会人或者自我实现人,而使复杂人。

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关于客观事物,人,事物的评价性陈述。

成就动机理论:戴维.麦克利兰将人的需要分为1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和期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2权利需要:影响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3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目标路径理论:没有最优的领导风格,对领导风格的采用要依赖于不同的情景,其中有两个因素最重要,追随者的个性特点和工作环境的特点可将领导者分为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成熟取向型。

2015 10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者是静谧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人格特质:是一些用以描述个体行为的持久稳定的特点,群体压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内心紧张。

领导连续统一理论:坦南波姆领导行为可以存在于一个员工不同参与水平的连续集合中,领导可能是独裁式或民主式,还可能是两种风格的混合。

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形成的的有个体组成的社会实体,个体在其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分工和合作关系的结构化动态系统。

2016 10人格:是所有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ERG需要理论:在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将需要层次理论重组后提出了三种人类需求,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以及成长需要。

相关主题